楞严经快诵网

四圣谛讲记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发布时间:2022-11-05 17:53:56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业力的因果现象。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意思是行为、造作。在佛还没有降生印度之前,印度人已经相信有业力因果这回事了。他们相信人们起心动念所做的行为,就会造成一些果报,将来要受报,所以印度的外道也讲业力的现象。

佛特别为我们阐明业力因果,但是佛所开演的业力因果与印度外道的有些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的时候,如果对外境迷惑执著,生起种种执著的烦恼心,去做种种行为,此时所做的行为就有所谓的业。这些行为可以分为身、口、意三方面:用身体来做的,称为身业;用口来说的,称为口业;心中所想的,称为意业。这些身、口、意业的行为造作将来会有果报,这是佛对业的解释。

印度外道对业的解释是:一切造作都是业,有个我在造业;但是佛的教导是,只有众生的烦恼、迷惑的心去造作,那才称为业,其中无我在造业。

因为业将来会形成果报,如果我们从因果来说,既然有果报,就有因啰,那么,众生在造业的当时,就种下业的因;将来得到的果报,就是业的果。从业的因到形成业的果,期间要有因缘来助缘--现前的烦恼心来去推动,那些过去的业力的因就会变成果报。

原来业的因本身有一种力量推动,把业转变成果报,所以在佛法中也把业的因称为业力。在因果中,我们就没有把因称为因力,但是在因果业报中我们认为业是一种力量,因为心一直在推动它前进,造成一种力量,所以我们也把业称为业力。我们在讲业力,就是业的因的力量一直在推动着。

一、业因:我们在造作行为时,就是种下业的因。依据佛法说,这些业因是众生的烦恼心去推动种下来的。如果没有烦

恼,我们就不会去造那些业,所以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的因。

以佛法来说,善的心是烦恼,恶的心也是烦恼,它们都会造业。即造业不一定是恶的,我们会造善业,也会造恶业。

二、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即业的力量,称为业力。它的形成是当我们的行为造作过后,行为本身已经消失,但是业的力量在推动着,因此,我们讲业时,不注重讲业的因,只注重讲业的力,因为业的因已经消失了。比方说,现在我骂你一句王八蛋,你听了之后,这句话已经消失了,我造了一个口业;你听后就生起烦恼,这样推动向前,将来我们这份业的力量就会产生一些因果报应,你就会骂回我。所以说,业的因--所做的行动,以业力因果来说,它已经消失了,这是一般上部派佛教的见解,但是它认为业的力量没有消失,一直到果报出来了,业的力量才消失。

三、业果:我们说业报,其实是业的果。关于业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就是你造了这样的业因,它的力量造成你将来会得到相应的果报。这个相应的果报要有外来的因缘引发,即业力与外来因缘--众缘配合,果报就出现;反之,果报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佛经中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我们造了业因,业因形成业的力量,它会延续到很长的时间,乃至千百劫,只要果报还没有出来(消失),因缘相遇的时候,将来还是要受这个果报。这句话是佛亲口讲的,其意是: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缘破坏这个业的力量,它就可以持久到千百劫,等待因缘成熟,而形成果报--受报。所谓因缘成熟,是讲业力的因果时间到了,因缘具足,它的果报出来了。

(二)业的分类:

一、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01、身业:身体的行为是一种造作,所以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0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所以讲话是口业。

0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所以驱使心去思惟事物,就是意业。

比方说,现在我起一个要去杀某某人的心念,过后我真的拿刀枪去把他杀死,这个行为就是身业;我心中要杀死他的心念就是意业;所以在杀人的时候,一般上都是身业与意业同时进行;当我心中想要骂人,口骂几句粗话,我就生起意业与口业而造作。因此,身、口、意业经常都是意业跟随身业、意业跟随口业。有时候意业自己独立行动,比方说,我们心中想杀某某人,整天只是想,没有做。虽然没有做,但是这个心念一直加强、加强……也是有业报。所以佛法说,身、口、意三业个别不同,有时候一起行动。

二、以业的性质来分:

01、善业:我们做一些行为,将来会得到好的果报,即是快乐、乐受的果报,这种业称为善业。经常有人说,造善业会有善报,这不是佛教用的语句,佛教说:造善业会得到乐的果报。当你造善的业时,你是以善的心去造业,但是当你在受果报时,里面并没有善心、恶心,果报不能用善、恶来说,但是果报会让你觉得痛苦或快乐,因此,我们只讲乐报或苦报。所以应该说,善的业将来得到乐的果报。

02、恶业:当你用恶的心去做恶的行为,将来会得到苦的果报,并非恶的业将来得到恶的果报,因为果报本身不是恶的,它是一种苦。

0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些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称为无记业。比如说,我们走路,这其中无善也无恶,是无记;身体发痒,你抓一下痒,没起嗔心,也没起善心,也是无记。如果身体痒的时候,你很讨厌,生起嗔心,那个时候扒痒的动作就是恶的了。我们有很多习惯的行为--业习,也是一种业力因果,它们很多是无记的。再比方说,当别人问你是不是呀?你拼命点头说是呀!点头这个行为也是无记的。

有人说无记的业是没有果报的,这是不正确的。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无记业是受无记的果报。比方说,我在路上走,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当时我的心中是没有善的,也没有恶

的,这样就是无记。那只被我踏死的蜗牛,虽然它不会认为我是杀它,或没有杀它,但是,如果它起嗔心要报仇,将来因缘具足时,我将会被它杀,这就是所谓无记业也依然会有果报。但是有一些阿毗达磨论师认为,既然是无记业,就无报,那是错误的。

一般人以为业的善、恶是以我们起心动念的善、恶来衡量,这并不完全正确。以佛法说,是以果来看这个业,凡是能够得到乐的果报的业,称为善业;凡是得到苦的果报的业,称为恶业。并非起善心的业,称为善业;起恶心的业,称为恶业。

有些人虽然很愚痴,但是也会生起善心,不过善的心却造恶业,比如有一个人病得很苦,愚痴的你看到病人很可怜,活着真的没意思,就认为他死了会更好,那个病人也觉得死了会更好,然后你就帮他断了命--杀死他。你是生起善的心杀死他,其实你杀人的身业是恶业,你生起杀心本身是杀业,也是属于恶的。你的心希望他不要受苦是善心,希望杀死他是恶的心,都有果报。但是你认为你杀死他,帮他脱离苦海,其实并不见得。因为以业报因果来说,他病的因果还没有受完,那个势力还在的话,下一世他还会继续受同样的果报,所以你只不过将他的果报拖延罢了,而你以为把它解决了。所以佛法说,有任何的善、恶业,在受报的时候,你应该用果报来决定是善的,还是恶的,不应该说我的心是善的,一定是善报。因为你善的心,不见得就是善。

三、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0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同样的果报,称为共业。

0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与别人无关,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

每个人过去所造的业,形成今生的身体、好心、善心、恶心等等,是我们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因为不共业是你个人所做的,个人自己享用,别人不能享用,那么,你的身心是你自己享用的,所以是一种不共业。

如果一对夫妻住在一起,他们共用的房子、家具,就是他们

共业的果报所形成的。我们住在新加坡,就有新加坡人之间共同的新加坡的共业,但是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不共业,所以我们说共业、不共业的时候,在共业中有一些不共业。

除了有共业与不共业的分别之外,业还可以分成正报与依报。

正报:指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感召得来的果报正体,即众生的身心、样貌,心的善、恶,聪明或愚痴等等。

依报: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又名依果。

如果一个人修行好的话,他就会到依报好的地方去。如果他过去世有修一些智慧的因缘,他今生的天资就会比较聪明,如此这般的不同。以佛法来说,当菩萨修道成佛的时候,其正报就是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其依报就是出现在世间最殊胜的地方,依大乘说法,菩萨修道成佛时的佛净土,就是佛的依报。那么,佛依报的净土,并非我们人间的人所能够看到的。

四、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业报有所谓的时间和果报是否肯定的区别。

01、定业: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已肯定,称为定业。比方说,我们杀死人,其果报是将来要堕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堕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那就不可以称为定业了;如果杀人的果报肯定堕入地狱,堕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那么,这个业称为定业。所以必须报定,受报的时间也定,才叫做定业。在佛经中说,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五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堕入地狱,称为定业。

02、不定业:一些业的果报和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一般上很多的业都是属于不定的,因此,我们就能够转变它。

有很多人学佛之后,听说通过拜佛忏悔能够把恶业忏除,这是错误的。因为拜佛忏悔并非定业,而你造的可能是定业,就不一定能够转,除非你拜佛忏悔所造的业的势力很强,过

去所造的恶业会先出现,不过,一般人是很难扭转这种业报的。

依据佛法说,佛有三不能,其中之一就是佛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有很多佛教徒希望通过拜佛忏悔把恶业消除掉,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定业不能转,一定要受报的话,那修行不是白修了吗?那也不是。所谓善的业有它应得的果报,恶的业也有它应得的果报,果报是不能相减,也不能相加,它们有个别所应当受的,这是业力因果现象。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国王叫做阿阇?世王,因为听信??达多的?言,把父王频?娑罗囚进监牢,篡位称王。后来频?娑罗王病重,在监牢里死去。阿阇世王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向释迦牟尼佛诚心忏悔,归依三宝,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依据佛的教导而修行,然而死后还是堕落地狱。虽然如此,但是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堕落地狱中还能忆念佛,很快又出离地狱,免掉了很多苦,很快就转到善道去受报。但是,虽然如此,他的地狱的果报还是要受,这个定业还是要兑现。

如果你所做的恶业可以通过忏悔法门而忏除的话,这就有一个毛病:如果你杀死我,我要找你报仇,结果你去修行忏悔,企图把恶业消除掉,那我就不能报仇了啰,这是不可能的!甚至于你的道行修到阿罗汉,如果你有杀业要兑现的时候,你还是要被对方杀死,所以佛有好多阿罗汉弟子是被别人杀死的,其中一位就是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阿罗汉已经解脱生死了,但是还不能摆脱业报,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们不要期望能通过忏悔把业消除掉。因为忏悔是在你这边,要寻仇报应的人是对方。

再跟你们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忏悔法门,叫做《慈悲三昧水忏》,水忏中的主人翁是悟达国师,他十世做国师,十世之前杀错一个人,那个人要寻仇,仇家等了悟达国师十世,而悟达国师在十世中都修得很好。到了第十世他当国师时,皇帝赐沉香为法座,他起了傲慢心,结果修行功德退了,而恶业果报就有机会兑现,仇家就在他的腿上生了一个人面疮。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不管你修了多少善业,恶业是不能对消的,其果报还是要来,只是因缘不具足让它

兑现罢了。当你的善业力量退了,那恶业的力量就可以出现,所以果报业力并不定,是随着因缘的力量转来转去,但并非消除。势力强的业报先出现,以前的业报慢出现,就是这样的差别而已。

五、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0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使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比方说,你造了一个业,今生死后要投胎去做猪,你就有做猪的引业。

0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比方说,我投胎做猪,如果福报好,那只猪吃得饱饱,天天睡觉,那么,那只猪就有一些善业,可以享受吃、喝、玩、乐。那就完满我这一生,这些就是满业。

我们今生来做人,就是因为过去世造了一些做人的引业,但是每个人又有不同的果报,这就是除了引业以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

业的分类有很多,我就大约这样的介绍。

(三)业的活动:

业的活动就是一种因果现象,也就是因果在活动。有些人把业的活动解释错误了,当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所造的业的活动已经消除了,当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人了。另外,你在造业的当时,跟你受果报的行为是相反的。假设你骂某某人,当你受报的时候,不是你骂他,而是你被他骂。那么,在这期间是怎么把果报转过来?因为这个业可能等待几十生、几千万年过后才变成果报出现,在它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业到底在哪里呢?就有人把它解释成:业可以被收藏起来。这是错误的讲法。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说业是可以被收藏的。因为业是因果的现象,其活动方式就是一种因果律的活动。以因果的活动来说,力量很强的时候,其因果活动就比较快出现;力量比较弱的,就会比较慢出现。因此,业出现得快跟慢,佛法把它称为重跟轻。就是说,重的业比较快出现,轻的业比较久才出现,它拖延久才出现,是

因为它的活动慢了,并非它被收藏起来。

假设我现在要种苹果和黄瓜,我把苹果和黄瓜的种子同时种下去,二三个月后,黄瓜就有收成了,苹果要等待几年后才有收成。苹果可能几年后才有收成,并非被收藏起来,它是一直在发展,时间到,苹果就长出来了。我们千万不要想象苹果被收藏了几年后才出现。

我们造业就是这样的情况:在造业的过程中,所造的业的因果活动,会继续在你的身心世间活动,但是你没有能力看到它。为什么呢?因为你迷惑眼前所看的东西,眼前看不到的,就以为它被收藏在哪里,或者认为它不存在。对于相信业力的人,看不到那个业出现,不会认为它不存在,就以为业被收藏在某某地方。其实业是不可以收的,它一直继续在活动,只是你现前看不到。对于有神通的人,就能够观察到你的业,甚至于你的业在变化,他也能够知道。所以我们要明白,业是不可以收藏的,它是一种因果现象。

当业在我们现前--六根境界前出现的时候,这就是业变成果报了。当它还没有在我们的六根境界之前出现,我们不叫它做果报,只是说这是业力,它继续在变化,所以业力变化到你的六根境界前出现,称为业果。

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也会熏习我们的旧业。比方说,你过去世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今生在造业的时候,也会继续影响那些不好的习惯,一直加强、加强……虽然说你没有看到它,但是,最后它会慢慢地兑现出来。比方说,我前世杀人放火,今生我出世在一个好的家庭里,那我就没有去杀人放火啰,但是不等于我杀人放火的业就停止了。不是的,那个习惯会表现在我的生活中,它很慢地发展,可能我在玩玩具、游戏的时候喜欢打打杀杀,或者我经常喜欢跟别人打架,这习惯就表示我过去世杀人放火的业习继续进行,只是你看到的不是杀人放火,这个业习也并非被收藏起来。又比方说抽烟,假设我在二十岁服兵役的时候染上烟瘾,服完兵役后,我没抽烟,这并不表示我戒烟了,烟瘾还在,碰到境界我又再抽。烟瘾还在,那习惯性还在,并非把它收藏起来,因缘到它就出现。

当业的活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时候,就是业变成果报了,在这个果报当中,我们可以继续造业。就是说,我们的业并非做完了以后就没有了,也会继续做下去。比方说,我喜欢打小动物,我时不时打,一直在增加、影响这方面的业习。

有很多人对业的活动有误会,以为我们身心的业统统都是前世的,这也不一定。我们所有的业都是过去带到今天,但是,所谓过去是包括过去世跟今生的过去,所以不要以为前生造了业,今生就注定。不是的,你今生也可以继续造业,继续转变它。因此,业力因果现象是一直在转变,它可以随着你的心念转变而转变。但是,如果是定业,一般上你是没能力去转的。比方说,你已经做了女人,要转变成男人,那是很难的。

刚才说我们的业可以从过去世继续影响到今生,又继续再加强力量影响到你今天来受报,但是有些业并非前世做的旧业,是你今生新做的。可能你今生才开始学习抽烟,染上了烟瘾,然后你就要得到烟瘾带来的种种果报。你今生抽烟,前生不一定就会抽烟。你今生随着种种因缘,就遇上抽烟的因缘,慢慢地加强抽烟的习惯,我们把它称为业习。其实业习是心中的业力因果现象,就是习惯。所谓习惯,就是那个因果,那样重复做,推动着。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他认为生病是前生的业报,就不要去看医生,这也是错误。我们生病,有时是自己今生造成的,有时是过去世的业力因果造成的。如果昨天我淋雨,着凉感冒了,我不能说这感冒是前生带来的。有一些业是我们今生做完,就今生受;一些业是今生做完,今生不用受,要等待来生,或等到几生后才受。所以业有所谓过去做,过去受;或者过去做,今生受;或者今生做,今生受;或者今生做,来生受。这些业报都不一定,要看它的势力强弱的因素来决定。

因此,有些人误会,某某人做了很多善业,为什么他还这样多病苦?承受这样多痛苦的事情呢?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有可能他今生受的苦是过去世带来的,他今生做的善业没办法去扭转过去世所造的恶业,而且这个善业的果报只能在来生受,那他就不能影响了。如果他今生活得很苦,他做了很

多善业,那么,他就先受善业的果报,这也有可能发生。就是说,他所造的善业很重,那善的果报就快来,他受苦的果报就延迟了。

所以业力变化无穷,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有很多坏人在享受荣华富贵,真是不公平。然而我们要知道,坏人享受荣华富贵自有他的业报因果,他坏蛋有他的业使他今生坏蛋,这些业个别都要兑现,我们不能说今生好的人一定会得到快乐的果报,甚至以业力因果的观点来说,好人也会造恶业,我已经在讲《烦恼》的时候解释过了。

业不能被储藏,也不是静止的,因为因果本身一直在活动中。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接触,就以为业是静止的,其实不是。假设明天你会有一个果报--某某人将请你吃一些东西,可能是因为你过去有缘请他吃,今生他请回你。当你明天遇到他时,他就请你吃一碗火腿。并非有一碗火腿收在业里,等到时间,让你看到,让你吃到。不是的。因为你的身心活动,他的身心活动,一直在变化、变化……最后他请你吃火腿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业是停止着,不动的。

因为业力因果是一种因果现象,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世间,我们的身心、样貌--正报,我们生活的地球、国家等--依报,都是业力因果形成的。因此,依照佛教业力因果的说法,甚至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也是我们众生共同的业所形成的。地球会有毁坏的一天,后来又会形成,谁去推动它呢?是众生的业。业的活动就是心的活动,那么,地球就是我们众生共同的心念去推动而形成的。

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就是业带来的。依据大乘佛法说,我们所见的一切是心做的,因为过去的心做,现在的心又把它带动出来,让我们看到。所以有些佛教部派说,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心创造的,其实,它的含义就是业创造的。

(四)业的造作者:

以佛法说,业的造作者并非某某一个人,并非一个"我"在造业,而是五蕴当中的"行蕴"在造作。行蕴当中包含我们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它随着因缘而生,没有因缘烦

恼就不生。比方说,你们坐着听佛法录音带的时候,没有机会生起骂人的烦恼,你们就不会骂人,所以烦恼要有原因,才会生起来。当一个人烦恼生起去造业的时候,我们只能说有一些烦恼的因缘等等在推动,而完成造业的行为,所以说造业时,并没有一个主人。如果修行者修得好,消除了某一些烦恼,他就不会去造某一些业。当他不去造那些业的时候,你不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造业。而是不论圣人或凡夫在造业的时候,都没有造业的人。并非因为烦恼断除,证阿罗汉后就没有人在造业,而是在造业的当时没有造业者。如果你要去找寻,到底是谁在推动业的活动呢?那我们只能说,是烦恼在推动,使业继续向前活动。我们过去造了很多业,这些业的力量与烦恼配合,它就继续再造业。即是我们在受业的果报的同时,又再造新的业。

所以我们要明白佛法所讲的业现象,与印度外道的讲法是不一样的。印度外道说有一个人(主人)在造业。以佛法说,不但没有造业的主人,甚至于受果报的人也没有。这句话怎么说呢?原来是种种烦恼心与种种业力配合,让我们感觉到在受果报,并非有某某人在受。讲的更简单一点,就以牙痛为例,当你在牙痛的时候,你的脚不会痛、眼睛不会痛,只是牙齿那一部分会痛。牙痛的原因或是牙蛀了,或是虚火上升而造成的。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人在受牙痛的果报。其实不是,是那一部分的肌肉在痛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不痛的。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并非有一个人在受报,而是种种因缘造成牙齿痛了,痛的部位在痛,不痛的部位是不痛的。

以佛法来说,如果你一定要讲受报,我们只能说在五蕴中的受蕴认为它在受报,并没有另外一个受报的人在受报。造业也是一样,是五蕴中的行蕴的某一些心念在造作,使业继续被推动向前,在一切的业力因果中是没有主宰者的。因此,业力是因缘变化,它不是实在性的东西。

(五)业的止息:

我们众生有无量无边的业,要怎样去止息呢?关于业的止息,这是很多人的邪见--错误的见解。以佛法来说,业是不可能把它止息的,也不可能把它切断。如果你可以把业切

断,即认为因果是可以中断的,那是断灭见。有人认为必须受完所有的业,业才止息,这也是错误的见--外道的见。就是说,印度的苦行外道,他们普遍的见解是认为我们过去世造无量无边的善业和恶业,恶业的果报必须受完,才会消失。因此,他们认为应该赶快去修苦行,把苦受完,然后乐的果报就统统出来了。佛否定这种见解,认为没有这回事!业是不可能把它受完的,因为当我们受业的同时,还会造一些业,那么,你过去世无量无边的业,在这一生是受不完的,还要无量劫才可以把它受完,所以你无量无边的恶业,今生哪里受得完呢?不可能!所以佛说,不可能把恶业灭除以达到解脱。

那要怎样解脱呢?原来你的业(过去你造的因),以因果来说,这些因没有助缘,是不会生成果报的;反之,业的因的力量就会变成果报。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懂得不要把那些业的因引发出来,你就不会去受果报了。那到底是谁把过去的业因引发出来呢?是烦恼。你无量无边的业不能自动生出来,要有那些烦恼的心把它带动出来。如果要解决业的问题,只要解决烦恼心;如果烦恼心没有把业带动出来,它就不会继续。当业不再继续的时候,今生死了,你的烦恼心没有想要出生、再来这个世间、再来继续存在,那么,你就不会再继续受那些业。这样,业就不能形成你将来的果报,如此,我们说这个修行人解脱了。

所以,解脱并非把业报断除,也并非把业报受完,而是修行人觉悟到无生。即是觉悟到生死没有生可得,他不再来生了。这样,他自然就不必再去推动那些业前进。刚才说过,业力不可能自己推动自己,它是众因缘带动的,在众因缘中,烦恼是现前最主要带动业的原因。

所以,佛在教导众生修行的时候,从来没有教导我们怎样把业灭掉,反而是教导怎样去观察,让烦恼不再生起来;烦恼不生,就不会去推动业,那些业自然就不前进了。

我在解释十二因缘的时候,就讲植树的比喻:如果你去浇水、施肥,那棵树就会越长越好;如果你不浇水、施肥,树最终要干枯死掉,不再继续活动。我们的业也是一样。所以我们

要弄清楚,业是不可以把它断除掉,但是业也不会自动前进,业是有烦恼的因缘带动之下才一直前进。所以修行并非去清理你的业,而是要清理你的烦恼。因此,所谓业的止息(停止),并非业停止,而是业没办法前进。即是烦恼不再去推动,而不是把业停止住。我们明白了这点,在修行的时候,就要弄清楚,千万不要误会,认为要去处理无量无边的业,应该处理的是烦恼。

有些人在修净土法门--念佛,因为他不了解,认为我的业这样多,怎样往生净土呢?其实不是,净土是带业往生。虽然你有无量无边的业,但是只要造另外一种业--净土的业,那么,你将来就能够往生净土。你能够往生净土,是修了净土的业,但是不等于其他的业被消除了,才往生净土。同样的,当你有做天人的业,就生天;当你生天的时候,不等于把其他的业都消除了。所以佛法说,往生净土的人是带业往生。

业是一种因果现象。佛法说,一切因果都是因缘生灭变化,在这因缘变化中,它没有本体,不能保持自己,是众因缘来维持它的存在,因此,我们说这众因缘是没有本性、没有自性。业就是众因缘的变化,它也是没有本体的。所以说业本来是空的,不要执著业是一种实在、一直存在的东西。

业既然没有本体,怎么可以继续活动呢?不但业没有本体,可以继续活动,也正因为一切因果没有本体,它才能够继续活动。我们不要以为在五蕴身心中有一个我,才能够推动业的活动。其实不是,五蕴身心是众因缘在推动,业也是一样,是众因缘在推动它的活动。

所以在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论》中说: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意思是,我们一切的业本来没有所谓生,没有生就没有所谓灭。为什么呢?因为业本来不是固定的东西,它是因缘一直转变、转变……然后我们就执著这一段因缘叫做某某的业,那段因缘叫做某某的果报,这样,我们就看到业因果的现象了。其实,它们的因果变化不是固定的。如果我们明白,是我们在因果变化里面执著某一段因缘叫做造业,那就看到业造成业因了,那也看到

业变成果报,业本身不过是一个名称。即是这个叫做杀业,那个叫做杀业的果报。但是以佛法说,它是因缘在转变中,并非一个固定的东西,从过去世带到今世来,不是某一个东西,而是众因缘在变、变、变……一直变到今生来,我们就看到众因缘所显示出来的果报现象。有很多人误会了,以为我造了某某业,是那个业收藏到今天才兑现。不是。

在《中观论》中也说: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意思是,世间的一切业都是烦恼带动出来的,但是烦恼不是真实的,是众因缘在变化,那么,业也不是实在的。正因为烦恼、业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那么,我们才能够因为觉悟而解脱。为什么呢?原来烦恼跟业是心在迷惑的时候,执著认为有这种现象。当你觉悟了,心不再迷惑的时候,就知道原来这个现象是心执著而认为有的。比如你的心念执著有一辆汽车,就说汽车在路上行驶,甚至说汽车相撞了。其实并没有一辆汽车,是众因缘配合,很多因缘的法在路上跑;众因缘在作用,那些因缘在互相撞击,但是你一直认为有一样东西--汽车在相撞。同样的,因为你迷惑执著,就会认为有发生烦恼、业报等种种的现象。因此,业不是实在的,烦恼也不是实在的,我们才有可能解脱。

大乘佛法说,不但烦恼不实在,也没有烦恼约束着你,只不过有一些业因果现象在变化而已。然后,在变化中,你执著里面有一个我,认为"我在业里面,从无量劫轮回生死到今天,我将继续轮回到下一世"。那是烦恼告诉你的。如果修行者觉悟到无我,就不认为有一个我在生死,他知道一切都是因果变化的现象,没有实在的众生在里面受果报,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人解脱了。这样,我们就说这个人觉悟,这个人解脱了。

刚才我说过业是由烦恼带动的,我们今生所受的果报,很多是你过去世的烦恼推动的,今生你来投胎又再带动它。比方说,如果你过去世是一位音乐家,今生没有碰到培育你成为音乐家的环境,就不会去学习音乐;反之,如果你今生有学习音乐的环境,再加上过去世是音乐家的习惯--烦恼,一碰到音乐,心就喜欢,要学习,然后你把那个习惯拿来用,

加以培养,你又成为音乐家了。意思是说,你的烦恼把过去的业行为再增广,继续加大,这就是烦恼把业报带动出来了。此外,我在讲《十二因缘》时,已经解释过,当人死的时候,有一些烦恼心希望生存在世间、希望我继续存在,因为这种希望的心--烦恼,他看到一些境界,感受到一些现象就去追求,然后,当过去业的一些境像出现,他在里面反应,就随境去投胎了,所以说烦恼带动他去投胎。就是说,人死后,是不会因为过去的业而自动去投胎的。对阿罗汉来说,当他死的时候,眼前没有我们一般人死时所出现的境界,因为他没有那些烦恼去推动,没有那些境界,就不会去投胎;他也不会想要生存、没有所谓的我要继续在这世间存在,这样,他就不去转世投胎了。因此佛法说,我们的业都是由烦恼带动出来的。你的烦恼带动使你得到今生的身心,甚至与一些有缘的人碰面,这是你们之间的共业;这些共业就是对方的烦恼和你的烦恼,参杂在一起,把业带动出来。

关于业的受报:阿罗汉要受报,不只是如此,甚至成佛了,果报还会显现。上次我说过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是佛过去世敲了鱼王(琉璃王的前世生)的头三下,今生受这个果报。是佛要受的吗?佛有烦恼把它带动出来的吗?不是,这是琉璃王的烦恼带动,并非佛的烦恼带动的。

关于业力因果,是大家互相影响而牵动出来的。如果修行人修成为阿罗汉,虽然他没有烦恼,但是跟他有缘众生的烦恼也会把业带动出来。如果阿罗汉死了,不在这个世间,他没有碰到跟他有恶缘的人,那么,跟阿罗汉有恶缘的众生就不能带动业的发展,这个业就不能影响到他了。所以说,业是烦恼带动出来,就不应该把它区分成是我的或是你的,是大家互相在影响。但是,当我们说造业的时候,是我的烦恼在造业,不是你的烦恼在造业。受果报的心不是造业的心,那是另外的因缘。所以说,烦恼把业带动出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就是我这边的事,业力是大家互相因缘,不是单方面的事。比方说,我如果杀死了你,将来你修行修得好,下一世你碰到我的时候,你不一定要杀我,因为你通过修行,心转变,不想杀了,我不一定要受报。所以,虽然我杀了你,我

将来不一定会受报,而受报不受报的转变竟然发生在你那边,不发生在我这边。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烦恼要把那个果报加在我这边来,那是你在带动,不是我在带动的。因此,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果报的兑现不纯粹是由造业的人在推动,受害的人也会推动。所以说,业是因为烦恼的带动而出现的。

当我们明白这样的因果现象,你就不会有阿罗汉解脱了,那他过去世所造的业就不必偿还吗?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业是烦恼心带动的,如果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还没有入灭,还在人间活动,他过去的仇家有机会遇到他,仇家的烦恼就会活动,可能把他杀死。因此,这个业就被推向前,但是阿罗汉并没有杀心,他被杀,就了结了,而杀害他的人的烦恼心又继续加强,这种烦恼心就使他堕入地狱,带动自己的业继续前进。

如果我过去世杀过你,假设今生我证阿罗汉果,你今生修得很好,你可能不杀我;如果你修得不好,你可能想杀我,我依然要受报。但是,如果我不再来转世,你没有机会碰到我,那么,你就不会生起杀心。就是说,你要找我报仇,必须有缘遇到我,你的烦恼才会生起来;反之,你的烦恼就没机会生起来,也不能把那个因果带动出来。所以,当一个人解脱生死,不再来这个世间,不但是他的烦恼不生,连过去的仇家对他起的嗔心也没有机会生起来,佛法把它称为非择灭无为。就是说,当一个人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入灭了,有一些法就没机会生起来,这不只是阿罗汉这边而已,他所欠债的仇家也没有机会生起恶心了。不要以为那个人依然会把恶心收住,是因为没有因缘,恶心不能生起来,就没有报仇不报仇这回事。我们说阿罗汉的业了结了,实际上并非了结,而是对方没有机会生起恶心,他就不能把业带动出来,业自然不继续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