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几位道友,她们都发愿说:今生当中,修行一定要证得道果。说起来容易,真能那么容易吗?但慢慢的我觉得实在也是容易。我们先不说用大乘的顿悟法门,且就所谓的小乘佛教来看,佛在《增一阿含经》里给比丘们说:若能做到三种法,现生证二果,继续用功,乃至于得四果。
哪三种法呢?
第一种法,诸根寂静。
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经中说: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於解脱。恒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於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於解脱。恒护意根。”意思是说当六根接触到外境的时候,要不起种种的分别执著,恒护根门。
这要作到很难。但前提我们可以依戒法来慢慢训练自己: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乃至于心不想非法之事。戒定慧三学,我们先依戒法,有意地远离缘非,经过久久的熏习,思惟,要作到诸根寂静,也是很容易的。
第二法、饮食知节。
吃,不是为了让自己长得白白胖胖的,而是要把饮食当成药物,来疗治饥饿的旧病,让新病不生。借助于这个色身,来修于道业。也就是食存五观中的第五观: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第三法、不失经行。
经中说:云何比丘不失经行。于是。比丘前夜。後夜。恒念经行。不失时节。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昼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中夜。右胁卧。思惟系意在明。彼复于后夜起。思惟深法。除去阴盖。如是。比丘不失经行。
这里所说的“经行”,包括行、住、坐、卧四威仪。道品,指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正念。比丘昼夜六时,行住坐卧,都要让自己住于正念当中,思惟妙法。如果修念佛法门,能住于佛号当中,也是属于正念。
佛说如果能修习此三法,现身得于二果。从经中可以看出,修行要证果,确实不难,只是看我们肯不肯给自己一个训练而已。
佛又继续说:比丘们,有三大病——风病、痰病、冷病。风病用酥治,痰病用蜜治,冷病用油治,就能治好。同样,我们的心有三种病——贪欲病,嗔恚病,愚痴病。也有三法对治:贪欲的病生起来,要用不净想对治;嗔恚病,生起来了,用慈心去对治;愚痴病,用思惟因缘法,住于因缘观来对治。这样,三种病都能够治好了。
既然佛为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法,为什么要强调依戒起修?
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时时处处在一种粗狂当中,所以先要依戒让身远离缘非,回归于内心,渐渐去除粗的烦恼,让心变得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微细。乃至于起一个什么样的念头,都能知道。比如说,当一念的贪欲心生起来了,你马上就能觉了:哦,生起来了!赶快用相应的法来对治。如果你每天都能观照好自己的念头,知道现在是起善念了,还是起恶念了,并能用相应的法来思维作观。我想你的修行可能就有一些进步了。
其实,要作到这些并不难,但我们就是不肯做。总是想着要找一个什么法来修。每天拜佛诵经,也只是盲目地求数目的多少。而不知道作这些是为了什么。
我们磕头拜佛只是一种方法,拜下去的时候,心要清楚明了地缘念身体的每个动作,来对治种种不善的念,继而对治妄念。要让心趋于定的当中,寂静的当中。所以不管用什么样的法,一定要通过思维,知道用这些法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个别的人,很用功,但是烦恼很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把用功和修行分开了。虽然拜了很多佛,念了很多经,也只是停留在种善根,积累资粮方面。最主要的是,通过诵经拜佛这些法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当你贪嗔痴起来的时候,怎么样来呵止它,怎样用相应的法来对治它。比如说,当你不慎与人发生争执了,你马上就要生起观照:我为什么要和他争执?是我的什么心起来?是嗔恨心还是嫉妒障碍的心?然后马上呵斥自己,要忍辱退让。
所以一个出家人看他的外相很安详,但他内心里很忙,因为他要让正慧现前,来对治那些邪念的。因此佛法确确实实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怎样来使用而已。于是借助于打坐、经行、诵经、拜佛等等来慢慢调伏自己。正如那些祖师大德们所讲:放下心中的五欲,这才算是修行。
但我们要在生活当中真正能作到看得破放得下,心里不生一念贪著,每天的起心动念都能清楚明了,乃至于证得道果,就看我们怎么样去付之于行动了。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