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第十八愿善导释》 058 纵令一生造恶

发布时间:2023-09-20 05:20:21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第十八愿善导释》 058 纵令一生造恶

《第十八愿讲话》也有对道绰大师这段法语的解释:

有人看了这一段文会疑惑,甚至会指责,认为说:第十八愿里面,并没有“纵令一生造恶”这些文字啊!有了“纵令一生造恶”六个字,恐怕让人家因为有了这一愿作为靠山,而肆无忌惮地去一生造恶。

会有这样的批评——这是错解了道绰大师的用意。

其实也因为有道绰大师这一段文,才使得第十八愿活跃起来,才使得阿弥陀佛大悲哀悯的愿心彻底流露出来,也使我们这五浊恶世的恶人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所谓“纵令一生造恶”,在第十八愿里面是没有这些文字,可是却有这些含义,而且含义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阿弥陀佛发愿的本意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就是有罪而无力修行的人。

就像医生立志行医济世,他所要医治的,是不是有病的人?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医生,健康的人倒不需要医生。

同样的,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正是需要被救度的众生。

众生中有圣人也有凡夫,圣人已经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即使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不至于去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唯有凡夫,因为会造业造罪、受苦受难、永远轮回,才需要救度。

凡夫当中有善人、有恶人,善人会行善积德,还不至于堕落三途;而造恶之人,他将来必定堕入三恶道。

佛的慈悲,(正是体现在)对于造罪造恶、会堕入三恶道受无间之苦的众生特别怜悯。

就好像两个儿子,一个聪明有为,不必父母操心;一个比较愚痴,往往会造无知之罪,使得父母对他特别地关爱、照顾。

那么,佛的心是什么?大慈大悲是佛心,而大慈大悲的对象,就是慈悲于应该慈悲的。

而造罪造业的众生,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

造恶众生当中有平时之机、有临终之机,如果他还没有临命终,或许还能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为这个造恶的人,正要临命终了,他只有大概十口气的生命而已,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救度他,那他一定堕落。因此,即使一生造恶的众生,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才遇到了善知识,给他安慰,为他介绍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使得这个造恶之人,最后回心念佛,即使十念也能够蒙受救度、往生极乐世界,这更能显出阿弥陀佛悲心愿力之所在。

因为往往一生造恶的人,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所显现在他眼前的,就是地狱的景象,牛头马面会来到他的面前。这个时候,正如《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这个人就会懊悔平生所做的恶事,想要改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恐会堕落地狱、受地狱之火的燃烧。在他懊悔的时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将尽,没办法让生命再度延长,让他好好地忏悔、弥补,回头来行善积德、依法修行,他有这个心,可是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救度他,也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显出佛教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救无类地拔苦与乐之所在。假如这个人生命延长的话,他就会成为“乃至”一辈子的念佛,而不会只是十念而已。

所以,唯有“纵令一生造恶”这六个字,才能彻底显出阿弥陀佛的悲心。

同时,有了这一句,使得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因为,谁敢说自己一生都没有造恶?或许有人会说“我虽然有造恶,但是我更有行善”,其实,如果加加减减,我们都是善少恶多,因为我们都生于五浊恶世,根本上我们都有见浊、烦恼浊。从思想上的混浊,以及根深蒂固贪瞋痴的烦恼所展现出来的心念、行为,当然就是恶多善少。

所以,《地藏经》就直截了当地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老实反省、检讨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的时候,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是善多恶少。

往往到阎罗王殿的时候,阎罗王第一句就会问:“某某人,你出生在人间佛法流传之世,你行善多少、作恶多少?你有依佛法修行吗?”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回答?

所以,愈是检讨自己,就会愈加惭愧,从而心地柔软,不会贡高我慢,认为自己很会修行、很会积德,就不敢这么说了,反而会低下头来,而惭愧地说:“唉! 像我这种恶人,到底哪个法门可以救度我、使我将来能够脱离阎罗王的审判、能够远离地狱之火呢?”

所以,一个学佛、修行的人,他到最后所得的感想、结论,最终的盼望、要求,就是:“有哪个法门能够救度我?”

道绰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将弥陀的悲心彻底揭示出来,使我们有罪的众生有了获救的希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