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志远教授有多年的佛学修行实践经验,著作等身。凭借难得的因缘用一天半的时间为三智道商国学院概括性的讲述了佛教的基础知识和和智慧。围绕佛教在中国的历程;佛教各个宗派的理论框架和特性;佛教的智慧三大主题展开叙述。使有缘人转识成智,法喜充满。希望以此功德祈愿世界和谐,天下太平。
第一大部分:佛教在中国的历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佛教的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层面理解中的佛教,它有千千万万的可能性。究竟什么是佛教?其实佛教的内涵在不断充实,博大精深。虽然基本框架千百年不变,但解释和应用却在不断变化。这是佛教充满活力的内在原因。只有深刻了解佛教的进程才能更好的用佛法指导我们今天的修行!
一、佛教的译传阶段
唐代之前的五百八十三年,经历了汉末、两晋,南北朝,隋代等很多朝代,在这期间完成了介绍佛教的的工作。用书面语言说就是属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阶段。
1、汉代佛教传入并发轫
汉明帝是光武帝的接班人,从明帝的谥号表明他很英明。体现在他对待佛教大力扶持的态度。明帝从政治家的敏锐发现的作用。将佛教看作思想教化手段,用于辅佐治理国家。汉代社会弥漫着对神秘事情的向往,当时不但有经书,还有纬书。佛教在这时候进入中国就突出和保留了神异色彩。佛教在汉代之前主要在贵族、王族中流行;东汉末年已经和普通民众比较接近。这时候已经出现皈依佛教的出家人。但当时对出家人有限制,因为古代出家人可以脱离国家经济约束。
最早回答汉代人对佛教疑惑的是《牟子理疑论》,亦称《理惑论》。佛教早期一部经直到今天还在流行;那就是编撰而成的《四十二章经》。透露出佛教给当时人的印象,当时讨论的问题到现在基本没变,体现出佛教最基本思想,其语言非常生动,虽然不系统和理论化。例如佛询问弟子人生命长度的故事。佛回答说:“生命在呼吸之间。”用老百姓都能体会的精粹语言提醒我们生命不是无限的。
2、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大发展
唐代之前,佛经不断向内地传播,人们对佛教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是儒家基础上的慰籍和思想殿堂的窗口。儒家为文化殿堂打开了大门,道家、佛家开了窗户,三教共同滋养了中国人的心田。这时候大小乘经典同时得到翻译,支楼迦谶(约2世纪),简称支谶,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翻译大乘经典的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成为小乘佛经的首译者。从这时起,经过佛经的翻译与介绍,汉族僧人崛起,佛教学派形成。学派围绕经典阐释和弘扬、认同,最终成为宗派的前奏。如地论学派、涅槃学派、般若学派等。
魏国禁止佛教,但曹操的弟弟曹植信佛。吴国佛教很发达。晋朝五十多年短暂统一。两晋南北朝政权不断更迭带来了两大影响。一、对思想束缚减少;二、人们幻灭感加强。于是佛教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寄托。在这583年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道安法师。被誉为汉族圣僧,是汉人出家人中的第一个最杰出大师级人物。以中国人身份了解佛教道理、讲解佛经、制定规则和僧尼制度,例如日课、晚课、上殿等沿用至今的丛林制度,成为僧尼修行的宪章。他还出家人以释为性,不再区分僧人的身份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人人都是释迦牟尼弟子,统一了佛教内部。后来其徒弟分散到各地,其中在庐山组织白莲社念佛的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即是其弟子。从他之后中国佛教出现了转折,汉族僧尼成为支撑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力。
二、创造时期
隋唐两朝大约三百年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最著名的是被称为智者大师的智顗(538—597)法师 ,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隋炀帝尊称其为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有东方小释迦的尊称。智顗法师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把整个佛教经典和理解层次进行区分。按照由低到高的循序不断升华;解决了不同经典的内在矛盾;区分俗谛、真谛和藏、通、别、圆等佛教概念。在他之前,虽已经有判教,但从他的判教开始,佛教体系内在矛盾才得到解释并得到公认,使人们认识到佛法是佛陀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对象的综合真理。智者大师在概念体系上提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例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术语。他用中国人语言思维方式整理和表达佛教,用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开创佛教新的时代,这时期属于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化佛教的新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已不是之前的翻译阶段。
三、融合阶段
从宋真宗公元1000年到今天一千多年,共经历了四个朝代。属于佛法内部各宗派和佛法与中国儒、道等文化的融合阶段。宋元明清四代佛教的突出特点是显宗和密宗在全国并行发展。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高峰宋代儒家和佛教、道家结合。佛教和道教、儒教关系达到和谐。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的观念就是儒佛互补的象征。三教合一于皇权。儒释道三教共同意识到要为国家政权服务,为社会服务。在这个前提下,修正各自理论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要把握住心,佛教成为国家推崇的思想工具。出现一大批和现实结合的国师。佛教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佛教成为心灵慰藉的支柱。下和日常生活结合,上和超越的精神生活互应。作用越来越大。原来北京有数千座寺院。弥漫着浓郁的佛教气氛。明代开始加封很多藏传活佛。清代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现在想剥离和泯灭这一传统不可能的。想要加强汉藏和汉蒙的关系,就要正确认识藏密和唐密的价值和作用。要加强认识和了解并保持正知和正信。
四、近现代佛教的超越阶段
一百年前主要是帝王、贵族的佛教;辛亥革命之后佛教更广泛的进入公民社会,成为每个公民衷心信仰的精神资粮。针对国民党激进派提出废庙产兴新学的逆流。佛教界积极寻求自强,出现很多佛学院。改良派中的激进者谭嗣同写《仁学》,他也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以生命唤醒大家。认为佛教可以救国,并为佛教在中国的作用勾画了蓝图。筹划佛教在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州、府、县建立类似议会的机构,最终形成佛教国家。他的思想对太虚大师等人起到了启蒙作用。章太炎、熊十力等佛学研究大家,横跨儒家和佛教,其理论主要是校园和课堂里传播。真正用政治角度谈佛教的是谭嗣同。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的理念。
1937年后中国很多事情发生变化。尤其是经济、文化进程受到干扰。1949年之后,佛教界面临被改造的命运,形态转变是另外一个方向。国家现行的宗教政策的最大目标是促进宗教消亡,佛教在当时的命运可想而知。这与佛教在台湾的进程完全不同。台湾光复之后,大批大陆出家人进入台湾,台湾佛教沿着三十年代太虚大师、慈航大师人间佛教思潮的余续继续发展。成为迈向现代化的自然进程。属于佛教对自身的主动改造。为社会服务、与民众结合。而大陆佛教是接受社会主义的改造。五十年代对佛教的改造集中做两件事:一是合并寺院;二是合并后集中规劝其还俗。佛教是在自我批判,只有一小部分人还能坚持修行。1978年之后,佛协会长赵朴初拨乱反正。现在还在世的老和尚是一笔宝贵财富。比如一诚法师坚持正宗禅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韩国敬佩中国佛教的原因也仰赖这些老和尚。
当今佛教总体上得到迅速发展,它如何以现代形态应对现代社会?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本色?如果过于世俗化会脱离佛教本意,过于回归山林又不适应现代社会。看来完全脱离和完全融合似乎都不合适,因此佛教可以多样化、多元化。《高僧传》中有十种僧人可以称为高僧。例如:宋代之前以佛教音乐感化人也可以被遵称为高僧。最近筹划的香港国际佛教艺术节就鼓励创造和演唱佛教歌曲,将历史上这一好的传统进行复兴。现在有一个势头,就是大陆一旦作起来,就比台湾做得好。大陆涌现新一代大师和高僧是完全可能的。歌手出家的耀一法师李娜在人们问道其出家的感受时候回答说:“我没有出家,我回家了。”精神家园是真正的家。出家一般指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道士或僧尼。出家人求个内心豁达,任世间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超脱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曰:我心既我佛。在家亦可出家!真正出家人离开小家进入大家。失去小我得到大我。
现在有种宗教市场学的最新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讲解宗教信众的增减,认为信教人群像一个大蛋糕,各宗教共同分切蛋糕。宗教消费市场已经从享受型变成服务型,谁提供的精神生活更好谁就会得到更多的信众。话虽然听着难听,但是确很有道理。当今中国作为精神导师之一的出家人大约20几万,与十几亿需要教育的大众相比数量远远不够,寺院数量也差的还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赵朴老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1998年举办佛教传入2000年纪念论坛,最高领导人批示要隆重热烈的正面报道。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被出家人认为是最高荣耀。意义有二。一是确认中国佛教是三传。中国佛教是一个共同体,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好处。二是体会外来思想如何最后变成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并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认佛教滋润中华文化肌体和改变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功绩。
第二部分 佛教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
一、佛教基本理论知识举要
主要有四谛论、缘起论、三法印、十二因缘论、五蕴论等。
1、四谛论
“苦、集、灭、道”是佛最初的说法,称为初转*轮。成为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大小乘共同修学的依据和教法,称为“四圣谛”。苦谛和集谛属于世间法,灭谛和道谛属于出世间法。这不是一般人一下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有时候苦与乐的关系要身处其中才能体会。
“苦谛”:是指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所追求的物质世界皆是苦,众生不知颠倒认为是快乐、是幸福而追求不舍。佛说此是“苦”,是真实不虚,名为“苦谛”。所以“苦”是逼迫为义,能逼迫众生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此“苦”有多种: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集谛”:是指引起苦的原因,是说众生的“苦”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起,此无明烦恼能使众生起贪嗔痴,对物质名利无止尽的追求,人们对物质、名利的追求,求得也是苦,求不得也是苦,所以使众生永远流转于生死之苦。所以“集”是积聚、招感的意思,是形成苦的原因。“灭谛”:是指灭除一切烦恼苦果,得到清净的解脱涅槃。佛说此“灭”,是真实不虚,名为“灭谛”。所以“灭”是寂灭的意思,是灭除了烦恼、痛苦,超越生死的圆满境界。“道谛”:是指能够灭除众生苦恼,而通向涅槃解脱的道路。是指佛说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等一切法门。所以“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四圣谛中,苦、灭二谛是果,集、道二谛是因。此苦、集、灭、道是因果关系,由集苦因而有苦果,由修道之因而得灭苦之果。此“苦、集、灭、道”四谛是佛为众生而说,众生知苦才能离苦,知乐才会求乐。“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所以佛先说果后说因。
2、缘起论
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据说此划分始于隋代之慧远。为教理之论说。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佛教最终目标是达到“常”“乐”“我”“净”。佛像属于教学工具,比如三身佛像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在铸造过程中要在心脏处放法身偈:“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法身佛即代表法身,法身是真理的化身,看到法身佛是提醒我们想到真理。一个学说最伟大之处在于否定自己,佛法所设定的真理把自己包括在内。佛说一切有为法,因缘聚合才能产生。因缘分散就会消亡。这是佛教最基本理念。
3、十二因缘论
华法经云:“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4、三法印
从法身偈导引出三句话,成为衡量佛法真伪的标准。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句话称为三法印。三法印之内容,一般最常见者为‘三法印\’,即:(一)诸行无常,谓自时间上观之,一切现象(有为法)皆属迁流变化而刹那生灭者,故无固定不变坏之物存在。(二)诸法无我,谓自空间上观之,诸法(包括有为、无为法)依缘起之法则,互相依存,而无‘我\’之实体可言。(三)涅槃寂静,谓有情众生颠倒诸法实相,妄执有‘我\’、‘我所\’,因而起惑造业,流转不息;如能悟解‘无我\’,则惑乱不起,当下即能正觉诸法实相,深彻法性寂灭,获得无碍自在,而证一切皆即寂静涅槃。三法印是衡量佛教的标准。德国同修问我什么是邪教?我回答违背三法印就是邪教。邪教的特点有:把自己说成永恒的,高于释迦牟尼;追求具体事功,包括敛财、敛色。
5、五蕴论
色、受、想、行、识名五蕴。“色”是物质,余四蕴属精神,“蕴”是聚积义。宇宙事物,无量无边,佛陀把它归纳为五类,每一类是由同类的许多法聚积而成,也就是许多同类法的综合。;如来悲愍,说“五蕴”法,使人了知宇宙万法不出五类,人是幻有,离五蕴无体,由此便能通达人无我而断惑业,证得解脱。
二、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理论知识
宗派最基本条件推崇一部或者几部经典,并以一部为主。这部经叫做宗经。中国佛教比较有影响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各宗主要依据经典不同。例如:天台宗依据《法华经》,禅宗《金刚经》、密宗《大日经》、净土宗依据《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无量寿经》。经典各宗都可以读诵,单是解释各宗有自己独到之处。
学派与宗派相比学派没有经济和直接师承的明确关系。宗派的师承消失并不就意味着宗派思想体系的消失。学派比较自由,传播佛教学术思想,主要停留在思想意识的认同上。在中国古代,宗教两字不是现代意识的宗教,而是开宗立教。真能做到不容易。八宗体系不断相互启发各个体系的人。日本佛教各大宗派排他性表现的很尖锐,而中国宗派是圆融的,不是绝对排斥,都争取自己成为最优秀的宗派,但是能包容别的宗派。宗派林立但又相互交往,不会刀剑相加。
1、天台宗
又叫法华宗,国清寺是天台宗祖庭。认为《法华经》通俗又高妙。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宗,属于创造宗派的标志性人物。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祖师,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发明一念三千,二谛论、三谛圆融等思想,成为天台宗的思想体系的支柱。很多人听他说法并皈依门下。
2、华严宗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天台宗认为修行要去妄心,和华严宗没有特别的根本差异。华严和天台就是真心和妄心的差别。华严从真心生起。华严性起论认为世界重重无尽,是真心演化出来的,它把光明悬在我们上方,让往那个上面努力。因此华严和天台目标一样,途径不一样。华严天台是相对的。天台宗特点是去无明,有差别。华严宗特点是去无明,无差别。希望自己的清净性海不受污染。一切差别去掉,因为有差别就有烦恼。人要超越物质的局限,情绪的差异,不断的抑制差别的烦恼,达到无差别境界。
3、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4、密宗
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来到中国传教并创立中国佛教密宗,经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佛教史上称这三位僧人为“开元三大士”。密宗倡导即身成佛。身、口、意三密相应,口要念咒语,身体要调息,意要作观想。修一定的本尊。身口意三密和本尊相应。当下和佛合为一体。藏密对汉地影响教大,很多信徒都有自己的藏族上师并做各种供养,虽然大多数是感性的。因此选择上师要具择法眼,应遵循三法印这一判断标准。密宗能通过法门显示合一很多不可思议的瑞像。比如不怕冷、虹化现象。密宗已经扩散到全世界。西方人对藏传佛教和密宗较为熟悉,对汉族佛教的礼教较为抵制。今天在边疆地区,例如云南、广西还有传承。
5、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理机双契,不可思议。无论佛经佛语,还是古来历史上无数证悟的祖师大德,赞叹净土之法语章句无以计数。弥陀经中,十方佛均出广长舌相,赞叹西方净土殊胜超妙。各大乘经典,处处赞叹指归净土。禅、教、律、密大乘各宗,亦或兼修念佛亦或行归净土。“《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因此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如此赞叹念佛人:“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 场,生诸佛家。”
现代社会众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压力大,烦恼业力厚重,贪欲横流,而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日趋劣下。净土念佛法门成为他们最宜普及修习的法门。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学生老师、士农工商,学习紧张时,工作压力时,成功时,失意时,工间休息时,早晚睡眠时,时时可念佛片刻,净化心灵缓解压力,熏修改变性格习气,辅疗身心疾患,提升智慧等。心净国土净,娑婆世界本是众生众业所感而成。而佛法净土信仰,众生皈依佛陀之教导,在生按净业三福、五戒十善,环保素食,六度万行等准则妙法提升、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从而净化社会风气,为精神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有法师提倡所谓“人间佛教”,而实际净土法门即是末法时代最好的“人间佛教”!佛法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耳。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是也。
这与基督教相信上帝的救赎往生天堂去实现上帝意志一样都不复杂。信仰人数远远比信仰其他宗派佛教的所谓精英佛教人数多得多。如此多信众的全心向往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
第三部分 佛教的智慧
科学家告诉人类已经知道的只是4%。对于我们未知的领域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比如五台山佛光,有人看见,有人却看不见。社科院的一份刊物《科学与无神论》处境很惨。范缜无神论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和佛教徒辩论的反面教材。和范缜辩论的人用八个字评价他:“汝言无神,意欲何为?”。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人们现实得到的和他付出的努力相应,要不然人人不信因果,社会将永无宁日。世界和平将是幻想。梁启超,康有为等去欧洲考察时就知道马克思主义。但没有简单的采纳是因为他们认为:“革命其来也速,其变也巨。带来的后果很严重。”若果希望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幸福安康。那么佛教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一、如何转识成智
法相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唯识学的成佛途径就是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识”分为八,“智”有四种。“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可以看出,转舍之八识与转得之四智,在内容上是相互呼应的,与八识一样,四智也有分工与侧重。成所作智是处理种种具体世俗事物的智慧,妙观察智是圆融地认识世界个性与共性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超克自我意识优先性的智慧,大圆镜智则统摄三智,是圆满、绝对、永恒地把握万有的智慧。拥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条件下,对任何对象都拥有的真理性把握,达到这种境界即已成佛。
二、如何由定生慧
戒定慧是六波罗蜜的浓缩,六波罗蜜亦称六度,代表万行。浓缩即为戒定慧。佛教称为三无漏学。戒是基础,盖楼房没有牢固的基础是不行的。学佛人首先要遵守戒律,戒不受可以,受了必须要精勤守护千万勿犯戒。犯戒犹如无底的器皿,装入多少水必然漏尽,点滴不剩。所以守戒是修行的根本。定是禅定。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定,两者加一起则为四禅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易行成功。禅定的详细解释。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汉语中的定比较容易引起误会。就像般若一词不等于我们所说的智慧。般若是超越智慧的智慧。我们常说的智慧是世间法。例如说毛主席用兵如神,企业家特别有智慧。般若智慧的最大特征不是算计,而是大智慧,要从佛教信仰的角度去了解这种超脱生死的智慧,定不是一般意义的停止,不是stop.定是一种掌控和把握能力,类似于control.每个人其实都有大小不同的定力。比如,孩子成绩不好第一要素是定不下心来,听讲听不进去。听不进入何谈思维。有些很聪明的小孩玩的同时耳朵是打开的,当你突然提问问题,他能马上回答。这就叫有定力,叫做具备三心二意的能力。企业家往往多多少少具备这个能力。可以一边看文件,一边签字,一边还要琢磨下一步怎么办。一般人这几件事连起来就乱了套。定力就是要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维。做到想听就听,想看就看。能自由封闭和敞开六根。例如耳朵可以训练到听宏大的和微小的声音,小到老鼠爬的声音也能觉察。人的思维和精神控制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是不断练习的过程。有的人打坐一辈子没有用,因为不知道要打坐干什么。通过无目的的打坐而成佛就像磨砖头成明镜是徒劳的,要能做到通过打坐入定,最后到不论行、住、坐、卧各种状态下均能入定。定这种控制力量,对人很重要,因为由定才能生慧。通过佛教的智慧。产生对整个人生的把握,既有对外部世界的关照,又能关照自己。随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清晰摆在面前,甚至能追溯到更早的前生和更晚的来世。不要盯在细节上,而是把握全局。跟谷歌地图类似,可以在整个地球和一平方米之间自由转化。有的画家给寺院画画,由于心力高度集中,最后站着往生都不知道。画师用全部身心绘画,倾注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最后把整个生命都画进去。这是这些佛教艺术更给人心灵震颤的原因。
三、深信因果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而众生却往往等到出现恶果之后才畏惧和后悔。对因果的畏惧可以驱使人去作善因得善果。佛从宏观的法的角度讲解善缘好运的问题。冥冥之中自有公道,是因果的关系。佛教宣扬三世两重因果。三世不仅是前世、后世、今世三世,而是强调因果转移的关系,今世中就有两重因果。佛教因果不是单纯讲三辈子的事情,是阐明过去所作所为影响今天的结果。相信因果规律有利于社会和自己。佛教认为有六道轮回。肉体生命的死亡是假象,神识是不灭的。人死并没有终结,而是进入生命的循环。在六道轮回中要使自己生命获得良性循环,最后达到涅槃寂静。涅槃是脱离生死,做到自觉觉他,最终达到觉行圆满。因果规律一个人不经过人生波折和阅历和正确引导往往不会相信。
我18岁到内蒙古草原插队作牧民,草原一个风俗很有趣,不管走到哪家,只要往客人位置一坐。主人都会高高兴兴请你吃饭。而客人也是心安理得。牧民家的最后一碗茶要分一半给别人喝。这个大的因果循环没有人去破坏,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和谐,这在当地人看来是正常的。但是现代社会某些人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帮助,于是就不去主动帮助别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应该肩负社会责任感,要从情理上和道理上揭示这一因果法则,并付诸于真实实践。
四 、畏业发愿
业力和愿力,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因果之间推动力是业力。原则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连法力无边的佛祖释迦牟尼也不能截断业力。经过努力也没有阻挡住憍萨罗国对释迦族的血腥报复。对业力要有敬畏之心。发愿扬善止恶。地藏菩萨为代表的菩萨为救度众生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伟大愿力。愿力能力不可思议,可以超越你的业力。企业在紧急关头真正要有愿力才能坚持下去。事业如果真有价值和意义,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成功。比如当下随着寺院建筑的大规模建设,产生的文化垃圾也很多。我于是发愿把全国最好的从事策划和施工的人才集合在一起,共同为佛教建筑艺术做出了一些贡献。我到欧洲访学看到他们的城堡和教堂很感动。尤其是德国在二战废墟之上很快重建出具有历史沧桑感、作新如旧的教堂。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欧洲修建了很多仿古建筑,整体布局和精细程度都如法如理,可见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而是愿力。万法唯心所造,任何一件事物,如果没有发心去做,永远不会实现。
五、佛教与人生
大家看来和佛教有缘,佛法相当于学外语,不分大学小学。没有愚钝与聪明的高下之分。他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我父亲十四岁离开山东老家的一个小山村到北京打拼。只上过五年私塾,最后成为企业家,和众多文化人成为朋友。朋友们都不相信他只读过五年书,可见学问和学历不是绝对对称的,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我见到很多老人,说话很有文化,是时代和文化阅历给他的礼物。老北京一个满族人的家庭,当时已经没落,家徒四壁。没钱但是有文化,令人肃然起敬。老太太穿的一尘不染,上茶时候说的话令人大开眼界。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告诫我们未知死,焉知生?我们经常忘记人是一定要死的这个真理,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现在六十二岁了,父亲是在九十岁去世的。我的人生也就还有三十年,我希望人生三件大事。因为一件大事最少需要十年。比如作为无锡的标志之一的灵山大佛十五年才做到比较完善。时间转瞬即逝,前面已经没有很长的路等着我们。还一件大事,我见到耿市长,听他讲述大同市内修葺华严寺,修复城墙的惠及子孙万代的壮举。没有十年根本不行的。一味追求多快好省往往能够是不可能的。事物通过相互制约才达到最佳比例,客观讲,真正做好一尊大佛像不会一蹴而就。二十年后我可能就不能继续给大家讲佛法了。每个人都要树立生死无常的概念,做到在生命旅程中不迷惑。
我们要充电,增加知识;更重要是提高文化修养。我有一批特别值得信仰的老师,例如具有大儒的风度余敦康老师。一个人要有堂堂正气和泱泱大国的风度,不辜负礼仪之邦的美誉。要认识到语言外壳就是文化的表现,不是无关雅俗的。郭沫若先生举例说:《诗经?雎鸠》篇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如果用汉代汉语说就是:“呱呱叫的大水鸟啊,站在水的中央。”就会被大家笑话没有文化。我和舒乙先生创办幽州书院要求学生从小要背诵经典,六年要背过八万字原汁原味的古文,一张口就是古诗古文。现在语言啰嗦无味。要学到老活到老,曹禺先生逝世前还在刻苦背诵《心经》。连新文化干将和文化巨人大都回归传统,我们要加强修养,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不要中断。
人类文化轴心时代奠定了当今世界哲学的基本思想。三千年前的人生存的物质环境不一样,但是对人自身的研究并没有多大变化。不断回顾历史,人生太短暂,不过百年。耗尽几十年产生一点智慧时候就消失了。下一代需要重复学习、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即使个别人很聪明,大部分过一百岁就没用了。希望我们不要变成老傻瓜。历史是往往重复的,希望大家早开悟,即使在人生最后一刻明白也很好。真理是全部,没有局部真理,真正开悟是事事无碍,每时每刻都可以体悟真理。道无不在,触类是道。学习佛法就能让我们左右逢源,事事无碍,拥有财富、健康和智慧,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愿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