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佛遗教经讲解》一封大觉者的遗嘱

发布时间:2022-12-21 21:23:35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一封大觉者的遗嘱

(节录自正如法师《佛遗教经讲解》)

《遗教经》,用现在大家都明白的话来说,就是一封“遗嘱”,人在临死前的咐嘱。佛的肉体坏了,是回归不生不灭、究竟安乐,称“涅槃”,不叫“死”。迷惑颠倒的凡人一期生命结束,死了,又将轮回六道,接受痛苦的果报。这是佛陀与凡人的不同之处。

世间上,每天都有人死亡,有可能每天都有“遗嘱”诞生。但是,大部分的“遗嘱”都是人们在生前早就说好写好的,个别的人就是感觉到即将要死,也只能吱吱唔唔、痛苦悲切地说上几句,或是几个含糊不清的字,就摆头而去。佛陀“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头脑清清楚楚,自在安详地“为诸弟子”,说了2300多字的“遗嘱”法要。这就是大觉者跟凡人的又一区别之点。

古往今来,许多实修实证者,逝世之前“自知时至”,安详圆寂。唐代有位昙伦禅师,一天对大家说:“我要走了!”有人问:“禅师!你到哪里去?”“到无尽世界去!”闭上眼睛就死了。有人用手摸禅师的身体,并说:“冷到膝盖,一定生到三恶道去受苦了!”禅师突然张开眼睛说:“此苦亦空。”刚刚明明是死了,现在又活过来,还能讲话,把大家吓了一大跳。于是,有人问他:“禅师走后,我们如何料理后事?”禅师答:“弃之山野与众生结缘。”说完片刻就真的走了,终年80岁。

人们写“遗嘱”、说“遗嘱”,大多是交代财产继承、后事办理等事项,而佛陀却是关心后人,关心他们日后面对人事、生活、修行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这是交付“精神财富”。金钱是可以用光的,可是“精神财富”是用不完的。2500多年以来,全世界佛教徒都在用它,然而,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是越用越好用。这也就是圣人同凡人的又一不相同的地方。

一、人法为题《佛遗教经》

大凡讲经都要解释一下“经题”。确实,解释“经题”十分必要。它是一本经的主题。《吕氏春秋·用民》说:“壹引起纲,万目皆张。”就是这个道理。

据专家研究结果,佛经取经名,有一定的规律,不是随便取的,归纳起来有这么7种:

(1)以单人立名:如《佛说阿弥陀经》。佛、阿弥陀都是“人名”。

(2)以单法立名:如《大涅槃经》。大涅槃是“法”。

(3)以单喻立名:如《梵网经》。比喻戒律如“梵王宫因陀罗网”。

(4)以人法立名:如《地藏菩萨本願经》。地藏菩萨是人名,本願是“法”。

(5)以人喻立名: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佛的别称,是“人”。“狮子吼”是用来作比喻。

(6)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

(7)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指法,华严为比喻。

《佛遗教经》是以人法命名。经题中的佛指人,遗教指法。

二、略说“佛”义

按一般说法,佛有“通”与“别”的区分。通,是说凡是大彻大悟人生宇宙真理,成为大觉悟者,都可以称为佛。如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等等。佛有无量无数,此世界有,他世界有,十方世界都有。别,是指特定环境中的佛。如《佛遗教经》中的佛是特指释迦牟尼佛。

佛,全称叫佛陀。中国人喜欢简练,故略去“陀”字,而称佛。佛陀是梵语,译成汉语是“觉者”。觉是觉悟真理的意思。它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这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1)自觉:觉悟本我佛性,乃不生不灭,即觉悟人生真相。

(2)觉他:觉悟我以外的法的真实性,即觉悟宇宙真相。

(3)觉行圆满:思想上能自觉能觉他,实践行为上也能觉悟,而且,这种觉悟达到了彻底、究竟、永恒、圆满的境界。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就是说,自已觉悟了人生宇宙真理,并且将“此觉悟”传授给他人,也让他人觉悟人生宇宙真理,也获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种自觉、觉他的觉行,是圆满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业障生死痛苦人我彻底消除了,慈悲、智慧、一切功德都圆满具足了,这就是成佛。由于“佛”字的含义,中文中找不到完全相等意义的字词来直接对等翻译,所以,翻译时还是保持梵音“佛陀”。

能自觉,就是罗汉、缘觉果位。自觉,又称正觉,它有别于凡夫的不觉,和外道的错觉。凡夫对自身和外界事物真相不明了,起种种颠倒知见和行为,所以,称不觉。外道虽然有“觉”,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明白事物的某一部分道理,并以此妄执“局部为全部”、“枝末为根本”、“假相为真实”,建立种种错误理论,而自谓已经觉悟,证得真理。实际上只是一种有漏分别的错觉。佛陀以无漏真实智慧亲自证得一切法的真实相,如实平等觉悟诸法事相本体,是真正觉悟的人,故称正觉。

能觉他,就是菩萨果位。觉他,又称等觉,等觉又叫遍觉,遍觉是对诸法事相本体的普遍觉悟。它区别于罗汉、缘觉二乘人。二乘圣人虽能正觉,但只求自觉自度,不願发广大慈悲心,去投入觉悟他人的工作,只限于自觉自度自了,而无普遍觉的思想行为。这种自觉思想行为,在佛经中被形容为“小车”、或“自了汉”。佛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以自觉而遍觉法界一切事相,利济一切众生,所以称遍觉。

觉行圆满,又称无上觉,证得佛果才具足。这是区别于菩萨的遍觉而言。登地菩萨,虽能正觉也能觉悟众生,但因为所知障、烦恼障还没有彻底消除,福德智慧资粮尚未完全圆满具足,因而只能称遍觉。只有佛陀正觉、遍觉、无上觉圆满究竟,再没有任何觉可以相比,所以,名“无上觉”。经中常说“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二乘圣人,正等正觉是菩萨,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总的一句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佛。成了佛,都有十种殊胜名号,这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许多人不明白,说“如来佛”是指释迦牟尼佛,这是不了解每一位佛都具有以上十种尊号。

觉,如果是从一个有情生命到成佛的过程来说,则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三种。“本觉”,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觉悟之性,觉悟之性就是佛性。但是,现在我们的佛性被烦恼无明尘垢遮盖了,成了众生不能觉悟。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开始断恶行善修行,这就叫“始觉”,开始觉悟。经过修行,清除烦恼无明尘垢,“本来的佛性”显露出来而成“究竟觉”的佛。

我们凡夫是“不觉”,始终生活于“迷”的状态之中。刚刚才从一个“错误”那里出来,这头又钻入到另一个“错误”里去,甚至是处于错误之中,而不自觉,甚至是明知这个是错误,而偏要去犯这个错误。

“迷”是指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错误的行为。由于不明事物真相,因而产生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行为。沉迷于某一件事,而无法自拔,这也是属于“迷”的范畴。比如财迷、酒迷、赌迷等等。

财迷,迷于财,拼命赚钱,以为在这世界上有了财就有一切,于是,迷入财坑,越陷越深,结果是“贪财灭身”。齐人“只见金子不见人”的笑话,在这个“财迷”的世界里确实存在。

在古时候,齐国有个“迷恋金子”的人。一天,他上街就直奔卖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跑。警察捉住他,问:“这么多人在这里,你没想到拿了金子会被捉住吗?”偷金子的人回答说:“我只见金子,不见人。”

佛偈说:“从来言语易招灾,无益于人口莫开;人生可贵唯能悟,一树花开一片霞。”可是,我们却是“无益于人”口要开,不说出来心不快,匆匆忙忙说出来,惹来烦恼降来灾,“花谢彩霞飞”。有时,我们也搞不清楚这话该讲不该讲?讲了,人家开心不开心?这些都是不“自觉”。有人善于说好话拍马,有人却喜欢听,这是两者都不“觉”。

《遗教经》中说:“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可是你却不能“知足”。凭你的能力一年最多最多只能赚三万,可是你不“知足”,想贪求一年一百万,结果“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同上),甚至“多求丧身”,这是不“自觉”。你有健康的身体,有能力,有条件,可是你不求精进,得过且过,有稀饭菜汤喝就好了,美名“知足”,其实是不“自觉”。

经中说:“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同上)然而,有人怒火一起,烧毁“防护网”,“八万恶门开”。这也是没有“自觉”。对事物不能明了,是不觉。处理事物不当,是不觉。给自己他人制造烦恼痛苦,是不觉。等等。众生的沉迷、不觉反映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就不多讲了,本经中将会为我们“破迷开悟”。

凡夫,就是如此生活在迷失、困惑、不觉之中。由于,众生执迷不悟,于是颠倒梦想,造诸恶业,轮转六道,流浪生死,沉沦苦海,无法出离。有时,我们众生也有“觉”,但都是“一时片刻”,不能永久保持这个“觉”的状态。有时,我们也有“觉”,但只是非常的有限,不能达到彻底圆满的觉悟。如果众生能够依照佛的遗教修行,这才是“自觉”,从自觉而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为大觉悟的佛陀。

三、何为“遗教”

广义上讲,凡是佛说的言教,都是佛的遗教。因为,都是佛遗留下来的言教。但是,严格一点说,我们学习的这部《佛遗教经》才是佛的遗教。因为,它是佛将要入“涅槃”时所说的。

由于,它的特殊环境和重要内容,所以,特取名“遗教”,以符其义。教是教诫、嘱咐之义。“遗教”是指佛临涅槃时留下来的教诫。明白说,就是临终时的遗嘱。

《佛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两者意义一样。“垂涅槃”,就是指佛将要“临终”的时候。“涅槃”是梵语,译成中文有“灭度”、“圆寂”、“不生不灭”等意思。意指灭除生死、忧悲、苦恼一切污染不净之法,圆满成就智慧福德,证得永恒寂静、不可思议的最安乐的解脱境界。

四、“经”的含义

佛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成佛后,到处说法,传播佛教,从事社会教育工作。佛逝世后,佛的弟子们集会在一起,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后来又被写成文字,成为经书。据说,佛说的“经”是由阿难陀诵出,而经大众证实而成。

经,梵语“修多罗”,译成汉语是“契经”。契,是“合”的意思。指佛的言教合机合理。“机”是指众生“根机”,也可以解释为“智商”。“理”指诸佛所证之理,也就是人生宇宙真理。佛的言教完全符合真理,完全符合各类众生的需要,完全符合人们不同智商的需求,完全能够让各类众生获得生命的究竟解脱。

经的原义,有“线”、“条”、“丝”等含义。中国有丝线装订成册的书,古印度是用丝带贯串“贝叶”而成书。“经”就是现在所说的“书”。但我们所讲的佛书,同其他的书还是有区别的。

据《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说,“修多罗”有5种含义:

(1)出生:学修佛经,能生善法,能长智慧,能增福德,能出圣人。

(2)显示:佛经显示人生宇宙诸法体相,万象森罗,博大精深。

(3)涌泉:佛经比喻涌泉,义理源源不绝,义味无穷无尽。

(4)绳墨:绳墨是木工打直线的工具。比喻佛经有辨别善恶邪正等功用。

\

(5)结鬘:头发打成结。比喻将佛所讲的义理联结在一起而成为一本经。也比喻佛经能贯串诸法,学好佛经,对作其他事情都会有帮助。学好佛经,依教起修,一旦成佛了,什么都解决了。

经,又有贯、摄、常、法四义。贯,是贯串,意同“结鬘”。摄,指摄取,指经能够摄取众生而信仰而奉行。常,是常住不变,万古常新。法,是法则,指事物的基本原理。又经,还作“径”解。径,就是道路。佛说的经教,就是一条道路,它是我们众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成佛度生的大道。

经,也有“通名”、“别名”之分。佛说的言教,都被结集成单行本的经,如《无量寿经》、《心经》等等都叫做经,这就是“通名”。“别名”是指这本经不同于那本经,比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佛遗教经》,明显地,它不是指《阿弥陀经》。两者的“经名”是不同的。

又经,在世间上还有5种区分。(1)佛说的经;(2)圣弟子说的经;(3)仙人说的经;(4)诸天说的经;(5)化人说的经。佛说的经,大家都知道。圣弟子说的经,如六祖慧能讲的《六祖坛经》就是。《佛母大孔雀明经》说,仙人,也遵守“禁戒”,修习苦行,具足威德,有五神通,身体能放光,游行虚空。他们有的住在山林,有的住在旷野,食水果野菜,吸日月之光华。仙人也有经文流传于世。“诸天”,是指居住在“欲界天”以上的诸天众生。天上众生福报很大,寿命很长,神通很高,来去飞行。并且,天与天之间的情况也有许多差别。所谓的上帝,也是天人。欲界中的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则称天帝。化人,是依神通变化显现的人。佛、菩萨能随类化身,神鬼也能以神通力化现为人。现在,我们明白了“经”有五种人说的,因此,千万不要一看到书名上有“经”字,就拿来当佛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