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莲池大师与古杭云栖寺

发布时间:2023-02-23 15:58:08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莲池大师与古杭云栖寺

  西子湖畔西南,钱塘江的北岸,是五云山的云栖坞。这里山深竹茂,云缭雾绕,幽深迷离,景色宜人。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等“云栖六景”,其自然景色宁静幽然,绿碧如洗。乾隆皇帝为云栖咏出这样的诗句:“蝶舞花香自诠注,瀑飞石矗孰流停。修篁深处忘机坐,适可依然悦性灵厂。

  在这竹林满坡,修篁绕径的云栖坞中曾经有一座千年的古刹——古杭云栖寺。早在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吴越钱忠懿王时大将凌超为伏虎志逢禅师在此建寺。明孝宗弘治七年

  (公元1494),“霖雨发洪,殿宇、经像,随水漂没”,寺院毁圮,梵刹不存。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莲池大师重兴云栖古刹。清朝康熙、乾隆曾多次来云栖寺游历,多有御赐、御笔相赠。民国后,寺宇年久失修,大多倒坍,渐被冷落。1962年寺址改建为杭州市工人疗养院。

  明莲池大师(1535—1615),讳袜宏,字佛慧,别号莲池,于云栖寺驻锡法化达四十余年(公元1571一1615)。并弘净、禅、律、教,偏赞净土。经由莲池大师大力整饬,云栖梵刹重辉,丛林复振。云栖寺融宗演教,严净毗尼,专勤念佛,常住僧众达数千余人。莲池大师于三毒炽焰、欲海横流的五浊恶世,在云栖寺开净土门,张法界网,驾大法船,普度群生。道风广播,海内贤豪,无论朝野,靡不归心感化。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七月初二日午时,莲池大师自知时至,面西念佛,端然而逝。世寿八十有一,僧腊五十。立全身塔于古杭云栖寺左岭下。大师厚德流光,独步千古,被尊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古杭云栖寺遂成净土宗之八祖道场。

  莲池大师俗姓沉,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父德鉴,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大师白小才智聪慧,性情与众不同,对世间名利十分恬淡。十七岁考中秀才,进入县学。人师虽然才华横溢,在诸生之中名列前茅,却并不热衷科举,而是将精力致于学问、道德的培养。

  大师于净十法门的信仰肇起于俗时邻家一位念佛的老妪,“幼时尚不知念佛,见邻家一老妪,每日课佛数千。问云:为何如此?彼云:先夫往时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时,并无他病,只与人一请而别。”听到这对老夫妇的故事,深具宿世善根的莲池大师被深深打动,于佛法之不可思议升起了坚定的信心,尝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立下必出三界的志向,寄心于净土法门。家中不再杀生,即便祭祀也全都使用素食。

  大师时常感慨的说:“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矣,何终身事龌龊哉!”意为: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如果我三十岁尚未成就功名,就专求净域为业。何必终身在肮脏的五浊恶世中过活?

  佛缘既足,亦须因缘。大师的出家固然是佛法的开化与宿世的善根,而大师于人生中所遭遇的不幸也促熟了大师的出家因缘。大师二十六岁时儿子早夭,不久妻子张氏也病逝。大师奉母命续弦汤氏。二十七岁,父丧。三十一,母亡。短短数年间,父母妻儿相继辞世,令大师倍感人生的无常,为脱离三界求生净域,为报父母亲恩,大师决意出家修行。

  明嘉靖四十四年除夕,汤氏为大师奉茶,捧至书案边时,玉茶盏突然无端破裂。大师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汤氏十四岁即为母持斋,宿植善根,好乐佛理。十六岁与大师联姻后未成夫妻之实,反为道友法侣。第二年(公元1566年),大师与汤氏诀别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汤氏超乎常情,洒脱答曰:“君先往,吾徐行耳。”师乃作“七笔勾”词,从子贵亲荣、夫妻恩爱、儿孙满堂、富贵功名、家舍田园、文章墨采、风月情怀等七个方面,揭示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大师毅然决然的出尘之情。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大师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寺,从性天理和尚剃度出家。三年后,汤氏出家为尼,后为武林孝义庵庵主。

  大师出家后未久,即于杭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处得受三坛具足戒。从此开始托钵络囊,游历诸方,参访善知识。曾在北游五台山的时候,感得文殊菩萨放光现瑞。

\

  于参学之中,大师的净土思想日趋成熟。有一年的中元节,大师在伏牛(今河南伏牛山),随众修行磨练,寺院方丈以念佛三日代替中元节盂兰盆斋的设供。又一次,寺院的主持被官司牵绊,首座集众以高声念佛为救护之法。这两件事情,与寺院寻常的做法大相径庭,引起了大师的注意。

  大师后来说:我们都认为自己现在是以念佛法门为专修的,其实不然。  “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反而将我们素来所专修的念佛法门束之高阁,认为是无用的东西,于事无补。从未想过若求寿,阿弥陀佛寿命无量:若为灭罪,念佛一声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为求智慧,阿弥陀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何况凡夫所求的微薄福报、智慧呢?念佛法门本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但若象这样三心二意,不肯信服念佛法门的“神圣工巧”,即便阿弥陀佛悲愿切切,我等又怎能得佛加被?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大师与同行二十余人共入京师,至北京龙华寺,参辩融贞和尚。辩融禅师开示说:“无贪利,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惟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广大师与众人受教而出。同行中几个年少的同参大笑,以为这几句话稀松平常,不见工夫。大师却认为辩融禅师的可敬之处正在于此。如果要谈玄说妙,象辩融禅师这种名动天下的大德,怎会缺少谈资?辩融禅师如此老老实实将自己身体力行的经验和盘托出,一味平实,不标新立异,这正是禅师的可敬之处。莲池大师深受感动,将禅师的话铭记于心。

  在京师,大师又参笑岩德宝禅师于柳巷。“岩曰:  ‘汝何处人?’师曰:  ‘浙江人’。岩曰:

  ‘却为何事?’师曰:  ‘特到这里,来求和尚开示。’岩曰:  ‘阿你在三千里外远远来,开示我教。我将甚么来开示你?’”笑岩禅师所布疑情,令莲池大师恍然有悟,即礼拜告辞。

  从京城返回的途中,一日经过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师闻樵楼的鼓声,顿时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史传向来将此偈作为大师开悟的明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愈高,魔扰愈盛。大师归至金陵瓦官寺时,身染重病,几乎不治。寺里的僧人以为他已经病故,要将他茶毗。师微曰:“吾一息尚存耳。”乃止。病稍愈,大师至湖州南浔,住在豆腐桥的废祠堂中隐居苦行三年,当地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大师还曾五次在越中参加禅期,披精进甲,抱智慧剑,到了禅期结束的时候,尚不知临单法师的名字,大师凝心于道的专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杭州群山环绕,其中最高者,是西湖西南,钱塘以北的五云山。传说古时有五色的瑞云经常盘旋在山顶,汇集于西坞,经久不散,故得此名。登上五云山,南北二高峰尽在足下。山势西南而行,与东北向的钱塘江会和,山水相应,实是一处灵淑钟贤的宝地。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吴越王时大将凌超为伏虎大扇志逢禅师在此建寺。志逢禅师的寺院最初只是建筑在五云山的山顶。到了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20),宋真宗赵恒“赐额‘真际院,,兼辟云栖、天池二院,为三刹。”其中云栖院最为幽静,距梵村十里之径。附近有青龙、圣义、金液名泉三眼,寺后东冈即是壁观峰。

  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霖雨发洪,殿宇、经像,随水漂没”,寺院毁圮,梵刹不存。至莲池大师北来,古杭云栖寺业已荒废近百年。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莲池大师三十七岁,乞食经过梵村,见到云栖山水幽寂,溪山窈窕,草树蒙密,实为修行的佳所,天然的阿兰若处。遂于此建草屋三楹,意欲终老于此。大师一人于此精进修行,吊影寒岩,曾绝粮七日,倚壁危坐而已。

  云栖自古多虎。吴越时志逢禅师为云栖寺主,他每日携带大扇去市集乞钱,然后买肉饲喂老虎,老虎渐渐驯伏。每到志逢禅师日暮回山的时候,老虎即来迎接,用虎背驮着志逢禅师归寺,人称伏虎禅师。

  莲池大师来到云栖的时候,这里老虎依然众多,环山四十里内,每年伤人不下数十,当地居民为虎患所迫。大师悲心萌发,为之诵经,并为老虎施食,渐渐的老虎不再伤人,村人都很感激大师。还有一次,天气亢旱久不下雨,村民看到大师一来就消除了虎患,对大师十分虔信,再次乞求大师祷雨。莲池大师笑着推辞:“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村民不信,再三祈请。大师不得已来到梵村,绕着田埂敲着木鱼念佛。结果大雨随着大师的身后足迹而至,顿时解决了村民久旱无雨的困境。

  村民由驯虎与祷雨两件事情中,认识到莲池大师是一个有道行的僧人,都希望大师能长久驻锡在云栖,护佑民众。村民纷纷从家中运来砖瓦木料,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  自告奋勇的为大师建造兰若。在掘地的时候,挖出了古杭云栖寺的柱基,村民们说:“此云栖寺故物也。师福吾村,吾愿鼎新之,以永吾福。”

  不日兰若成。然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余取蔽风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袖子归心。凡丛林所应添置的房舍、物品,  日增月益。莲池大师又定僧约十条领众,昼夜六时念佛之声不绝于山谷。莲池大师在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四年的弘法利生历程。古杭云栖寺在莲池大师的整饬-卜,梵刹重辉,遂成丛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