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光孝寺皈依读本

发布时间:2023-02-11 16:17:47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光孝寺皈依读本

  答:皈依,或叫归依。皈字是由“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皈是回头、回归,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依,是依靠、依止。皈依,就是觉悟到今是昨非或感到人生苦恼,然后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托付、依止三宝。皈依,也指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

  答:生活在这个世间,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烦恼、痛苦和压力,内心很难宁静。求受皈依就是在寻求精神的家园,以佛法僧三宝为依止,做佛陀的学生,以佛陀的教导作为生活的准则,遵从佛陀的教诲,接受法师的指导,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和想法,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去除烦恼、痛苦和压力,使人生更加幸福、圆满。

  答:所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关于佛、法、僧三宝的解释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受皈依者必须认识的两种:

  其一:佛宝,狭义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广义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释迦牟尼涅槃了,现实之中的金、银、木雕、泥塑等佛像都是佛宝;法宝,指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经、律、论三藏教典,是佛告诉我们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僧宝,是指由四个出家受了大戒的僧人所组成的六和僧团,所有的出家师父都是僧宝之一。

  其二、按六祖惠能大师“自性三归”来解释,佛、法、僧分别代表觉、正、净三种道理。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翻译为中文就是“觉”,所以佛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的觉悟本性,觉而不迷是为佛宝;法是指每个人本性中的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是为法宝;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翻译为中文是“清净的和合众”,所以僧是指每个人的清净自性,净而不染是为僧宝。

  初学佛者,一定要从前面的那一种三宝入手,通过外在的佛像、经典、僧侣来启迪我们内在自性的觉、正、净,而不能好高骛远,直接说皈依觉、正、净。

  答:因为佛、法、僧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能使众生断恶修善,能帮助众生去除精神上的痛苦而获得快乐、幸福,乃至于能帮助众生断除生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大家能够皈依三宝,拜佛、闻法、亲近高僧是因为多生累劫所种的的善根、善缘,不是金钱所决定的。佛法僧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就如同世间的无价珍宝,所以把佛法僧称为宝,是众生的真正皈依处。

  答:皈依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从现实来讲,是给我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美好的家园,让我们的精神有了一个寄托之处,可以净化我们心灵,提升我们道德修养,改善、和睦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从信仰的角度讲,皈依三宝就种下了解脱轮回的种子,命终之后得生善处,不堕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据《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讲,如果真心皈依三宝,将有三十六位善神日夜卫护,使您获得吉祥、幸福。

  另外,有的寺院或内有寺院的景区,凭皈依证可以减、免门票。当然,如果以此为目的而来皈依,其出发点是错误的。

  答:信仰是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皈依与否也是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佛教的寺院是开放的,不皈依也可以去烧香礼佛;佛教的经典是公开发行的,不信仰佛教也可以阅读。佛教欢迎所有有情众生信仰佛教和来寺院皈依,但不会强迫任何人信仰佛教和皈依。

  但是,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如果不皈依而信佛、学佛,就如同学校的旁听生,竟管也能学到东西,但是是没有学籍的,得不到身份的认可。所以,只有皈依之后,并且如法信奉、理解、行持佛教的教规教义,才能称为真正的佛教徒。

  答:不算,只有皈依三宝了之后才正式成为佛门弟子。想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党需要宣誓一样,这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受持三皈,这不仅是表达自己将三宝作为人生依赖的愿望,从信仰的角度来讲,由此也能获得三宝加持,获得幸福吉祥。

  答:皈依三宝就可以了,不必再皈依其他的了,因为佛、法、僧三宝足以指导我们成就圆满的人生,获得幸福快乐。而且,其他教派的教主、教典、教徒以及天魔、鬼神、邪师等都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归依处,所以没有再向他们皈依的必要。

  另外,藏传佛教中除了皈依三宝之外,还需皈依上师,这在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教派。但是,在大正藏里,佛所说的所有经典中也没有“皈依上师”的语句,按理讲,上师也应属于僧宝之一,所以皈依三宝就可以了。

  答:皈依佛教之后,是不允许信奉其它宗教的。因为在皈依的条文中要求皈依的人要“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对于其它宗教,我们可以尊重它,与异教徒之间彼此尊重、和谐相处。至于皈依,则应该皈依究竟圆满的佛教,不应该舍好求次。

  答:皈依之后,首先是学习佛教的基本规矩和礼仪,然后研读三藏经典和历代高僧大德的著述,树立正知正见,在对佛教的教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了之后,完全可以阅读其它宗教的书籍,通过比较,相信您会发现佛法的伟大、殊胜之处,绝非其它宗教的道理所能媲美。

  答:只皈依三宝中一宝或二宝,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佛法僧是构成佛教的三因素,缺一不可。佛陀当初在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并为他们讲苦、集、灭、道“四谛法”,是佛教成立的标志。佛陀为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比丘为僧宝。如果只皈依三宝中的一宝或二宝,这样的皈依是不完整的,表明您尚不完全信仰佛教,说明您成为佛教弟子的条件尚不成熟,可以暂时不皈依。皈依,必须皈依完整的三宝。

  在清末、民国时期,有个别的在家居士,自认为比出家僧人强,认为僧人不值得皈依,自称“二宝居士”。这是不如法的,因为佛法之中,三宝是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纵观古今中外,佛法高深如维摩诘、胜鬘夫人菩萨居士等,实修实证如傅翕、庞蕴全家,权势富贵如频婆娑罗王、梁武帝等国王君主,辈份如佛陀之父净饭王,文采李白、白居易、王维、苏东坡等大文豪,这些大德居士没有谁自称是“二宝居士”的。自称“二宝居士”者,是贡高我满的表现,也忘记佛法是由僧人结集成为经典然后流传下来的恩德,也是对自己本性中具备“清净僧宝”的否定。真是佛弟子的话,如果觉得僧人素质、道德低下,大可以出家现僧宝像来振兴佛教,而不是自称“二宝居士”。

  答:皈依之后,所有的出家僧人都应称师父,因为我们皈依三宝中的“僧”是指僧团,而不是某一位法师。严格意义上讲,一位出家僧人是不能称为“僧”的,四位以上出家并受过具足戒的僧人才能称为“僧”。主持皈依仪式的皈依师只是“僧”的其中之一,他代表佛教僧团主持皈依仪式,在佛前证明、接受、指导您的皈依。所以,给我们主持皈依仪式的皈依师只是我们的师父之一,所有的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

  答:完全可以去,因为佛教是一个整体,不能存在山头主义思想,不能拉帮结派搞小集团,所有的寺院都是皈依弟子们精神家园,凡是佛教寺院都可以去礼佛上香和参加宗教活动。至于其它宗教的活动场所,如果对佛教没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者,不去最好。

  答:可以通过多次皈依来强化、提升皈依的信心,但不要错误地以为皈依次数越多功德就越大,因为皈依的功德来源于内心深处对三宝的坚定信仰。也不要以在某某高僧、名僧前受皈依为炫耀的资本,如果对三宝有虔诚和坚定的信仰,一次皈依也就够了。

  答:皈依的条文中只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徒众”,没有规定皈依之后必须吃素。众所周知,素食不但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大的功德,可以培养、增长我们的慈悲心,所以佛教提倡素食以净化我们的身心,但不禁止受过皈依的在家居士吃荤。

  基于学佛者的慈悲、戒杀,以及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建议大家都吃素,如果因为生活习惯不能做到素食的,佛教也允许吃“三净肉”或者于一月中在某几日吃素,以此逐步达到断食荤腥的目的。孟子曾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话语,所以建议我们皈依学佛之后都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专为我而杀。

  答:皈依只是信奉佛教,成为佛教的在家弟子,不是出家弟子,所以皈依之后是可以结婚,佛教不会干涉的,不存在因为皈依佛教而影响到您的婚姻和家庭的因素。因为佛教是劝人为善,教人善待他人,受持皈依之后反而能促进您的婚姻和家庭更加稳定、美满、和谐,所以建议您以及您的家人都皈依,共同建立佛化家庭。

  答:佛教是提倡包容、和谐的宗教,对一切有情众生都要用慈悲心善待,对自己的家人,不管他信不信仰宗教,也不管他信仰什么宗教,都要真心善待,千万不要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影响到家庭关系。信仰佛教者,更应该比为信仰之前做得更好,先不要想到去改变家人的信仰,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家人,潜移默化,让他们体会到信仰佛教的人就是好。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交流彼此宗教的道理,让他自动放弃原来的信仰,决不可强迫改变他人的信仰。

  答:皈依时,寺院要向皈依者颁发皈依证书,寺院要收取皈依证的工本费;皈依之后不需要每月或固定时期向寺院或个人缴纳会费。当然,到寺院进香、捐功德款、供养僧人,这些都是取决于自愿,佛教不搞摊派,更不会向信众索要财物。如果您遇到化缘、摊派、索要财物的寺院或出家人,这是违反国家宗教法规和佛教教义的不当行为,您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

  答:主持皈依仪式的皈依师一般都是由寺院住持担任,如果住持有事务不能主持皈依仪式,一定都是委托出家、受戒多年,无论是对佛法的学习和修证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堪为人师的法师代替,不会随便找个人草率对待的。而且,在家居士是没有资格担任皈依师的。

  答:一般在皈依的时候,会给皈依者取一个具有佛教气息的法名。常见的前面一个字是代表皈依的辈分,后面一个字一般都是您名里的一个字,如果您的名中的字不合适,也有可能会另外给您一个字。当然,如果有缘的话,师父也可能会不按辈分,给您取一个很有个性的法名。

  皈依按字辈取法名,决不是有私家收徒拉小集团的目的,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皈依师的宗派和法脉传承,各个宗派或法脉都各自的字辈流传下来;二是改一个具有佛教气息的法名,可以给皈依者在修学的道路起到鼓励、鞭策、警醒的作用。

  答:皈依的在家居士,法名是不会更改您原来的姓氏,也就是说在家居士是不能姓释的。释是出家僧人法名用的姓,来源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字。中国僧人姓释始于东晋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倡导:“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佛在《增一阿含经》中也告诉门下弟子:“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由经文可知,没出家的皈依居士是不能用“释”为姓的。

  答:皈依的完成,首先是在自心中对三宝有信仰,愿意皈依三宝,并懂得皈依的意义,然后由僧人主持举行皈依仪式,迎请诸佛贤圣降临坛场证明功德,以庄严的仪式让受皈依者对三宝生起坚固的信心。

  如果别人不信佛,代替他皈依也毫无用处的。但是,在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曾有过通过书信收皈依的先例,但是印光大师决不是草率了事,在《印光大师文钞》中他告诉受皈依的人:“汝人在数千里外,遥祈受皈。礼宜预于三日前,朝暮志心礼佛,或二十四,或四八,或百八若干拜,以忏宿业。至本日清晨,即于佛前礼拜毕,自宣我弟子某某,遥禀吾师印光之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今以往,乃至寿终,决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典籍,与外道徒众,一顶礼。如是三说,三顶礼。再拜若干拜,即已。”

  所以,我们不提倡代人受皈依或通过书信、电话、网络归依,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还是请到僧人处接受皈依,即使举行简单的皈依仪式也是好的。

  答:《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条规定:“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另外,患有精神病者,以及神志不清者,不能皈依。

  答:凡受了皈依的居士,要自觉遵守三皈依的相关条文和所受持的戒律,维护佛教的良好形象,不得看相、卜卦、划水治病、装神弄鬼等,不得和邪教、外道厮混。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尽量参加佛教的集体活动,积极学习佛法知识,不得信奉邪说异端,不得借修寺庵之名,串门化缘,骗取钱财;不得在寺院僧人之间拨弄是非,造成僧团不团结。要尊敬父母师长,和睦家庭,敬老护幼,团结邻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答:有。据圣严法师所着的《戒律学纲要》中讲: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

  答:皈依之后,佛经中把皈依者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优婆塞翻译为中文就是近事男,义为亲近、奉事三宝的男性;优婆夷翻译为近事女,义为亲近、奉事三宝的女性。

  现实生活中,僧人一般把皈依者称为“居士”,或冠其姓或法名称“某某居士”,居士对僧人则自称“弟子”或“三宝弟子”,居士相互之间则统称“师兄”,或冠其姓称“某师兄”,但无“师弟”、“师妹”的称呼。

  答:皈依之后,除了要遵守“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终不皈依外道邪说;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外,佛教还提倡皈依弟子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条戒律。佛教五戒,其内涵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完全一致,不杀生是为仁,不偷盗是为义,不邪淫是为礼,不妄语是为信,不饮酒是为智。五戒是做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准则,遵守此五戒,下一世还能得人生,这一生也能得到五种善报:不杀生得健康长寿报;不偷盗得财物富饶报,不邪淫得爱人忠贞报,不妄语得真实信用报,不饮酒得聪明智慧报。所以,要想得到圆满幸福的人生,请受持佛教五戒。

  佛教是非常人性化的宗教,对有些暂时还遵守不了的戒律,比如不饮酒这条戒律,因为工作应酬的需要不能遵守,是可以选择暂时不受持这一条戒律的。也就是说,对五戒中的某一条戒可以选择受持或者不受持。能够五戒全受是最好不过,受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四戒名为多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三戒名为半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二戒名为少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一戒名为一分优婆塞(夷)。

  答:对于五戒的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不杀生:即不得故意杀死人和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杀父母、杀老师、杀圣贤的罪最重;其次杀人也构成重罪;杀动物的罪相对为轻。对于家里的蟑螂等害虫,以驱走为宜,如果误杀,当替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不杀生相当于儒家所讲的“仁”。

  不偷盗:凡是有主之物(包括集体、公有财产),未征得物主的同意,不得故意盗取、骗取、强夺、霸占、吞没、偷税或变相据为己有。构成重罪的是盗取或占有财物的等值金额够所在国家的法律判处死刑。不偷盗相当于儒家所讲的“义”。

  不邪淫:除了夫归之间正常的男女关系外,不得与其他任何男女发生性关系。当今社会的卖淫、嫖娼、包二奶、当第三者,都属于邪淫范围。邪淫的罪过,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妇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行淫者,为下品罪。不邪淫相当于儒家所讲的“礼”。

  不妄语:不妄语包括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四个范畴。妄语是说反话,不是言是,是言不是;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两舌是挑拨离间,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恶口是毁谤、攻讦、骂詈、讽刺、尖酸、刻薄语等。绮语是花言巧语、诲淫诲盗、情歌艳词、说笑搭讪、南天北地、言不及义等言语。受了五戒的人,皆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语,不得故意说以上四类言语。妄语之中,出于欺骗的目的,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自称已证圣果圣法,以及妄说见佛、见菩萨、见鬼神等,这些名为大妄语,罪过最重。不妄语相当于儒家所讲的“信”。

  不饮酒:不得故意饮酒、吸食毒品和麻醉药物。酿酒虽然不伤生害命,饮酒也不犯法,酒却最能使人犯罪,由于酒精的刺激,可以骂人、打人、杀人、强奸、放火。因为饮酒之后可能导致罪恶行为的产生,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佛教制定不饮酒戒。不饮酒相当于儒家所讲的“智”。

  答:“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意为智者,觉者。“佛”之一字有体有用,从其本体上讲是智慧,从其作用上讲是觉悟。所以,佛也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的智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

  按“佛”的字形上来讲,左边为“亻”,右边为“弗”,合在一起即不是人,不是一般的凡人,是证悟到宇宙人生真理的圣人。也说明了佛从人中来,他通过修行,断除了所有烦恼,证得了圆满智慧,从而成为大众共同尊重的人。

  答:净空法师对佛教的解释是:“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知觉名佛菩萨,不觉为凡夫。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以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事修六度,遵普贤行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简单来讲,佛教是一门教育。

  答:七佛通诫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偈语概括了佛教的内容和佛教徒应遵守的基本守则。“诸恶莫作”就是所有一切恶事、坏是都不要去做;“众善奉行”就是所有一切善事、好是都要努力去做;“自净其意”就是要清净自己的意识,净化、纯洁自己的心灵;“是诸佛教”就是说这是所有佛的教化纲领。

  答:我们称佛教教祖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最初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与佛是师生关系。信仰佛教的人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尼七众。

  在理上讲,一切有情都有佛性,只要我们努力按照佛所教导的方法去修行,都可能成佛。佛是已成之佛,我们是未成之佛,所以我们与佛是平等的关系。佛不同其它宗教的上帝或真主,上帝是至高无上、是唯一的,不可能人人都成上帝;而佛教,人人都可以成佛。

  答:菩萨,梵文菩提萨埵,简称菩萨,意译是“觉有情”,就是已经自觉并努力帮助他人觉悟、尚未觉行圆满的人。简单来讲,菩萨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的有情众生。从广义上讲,一切利益他人、帮助他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菩萨。

  答:佛教强调我们自心的作用,如佛经中讲的“是心是佛”,入惠能大师讲的“菩提只向心觅”,所以佛教注重的是内心智慧的开发。但是,障深慧浅的众生要开发内心的无漏智慧,尚需借助外在的事物来提醒,寺院塑佛菩萨的形象不是用来搞偶像崇拜的,佛菩萨的塑象其实是形象教学,每一尊佛菩萨都有他的光辉事迹,每一尊佛菩萨的名字、形象都蕴涵很深的教育意义,代表了某一种道理,寺院塑造佛菩萨的形象,就是在提醒大家要学习佛教的道理、学习佛菩萨的事迹和行为,在礼拜时通过观想来净化我们的身心,不是在搞偶像崇拜。如果把佛像当成偶像来崇拜,那就误解寺院塑造佛像的目的了。

  答:哼哈二将是民间的通俗称呼,佛教称之为“水火金刚”,是佛寺镇守山门的金刚力士。水火金刚同塑于一处,是体现出佛门包容的教理。对一般人来说,水火是不相容的,但是佛教提倡包容,所以把水火金刚同塑在寺院山门处,提醒大家到寺院来了之后要学习佛门的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社会关系。同时,也提醒人们进寺院来要注意防水防火,因为寺院大多是木质建筑和清净之地,所以大家进来之后就不要乱扔烟头(防火)和乱吐口痰(防水)。

  答: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慈氏。佛教对“慈”的解释是给与众生快乐。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像是我国五代时期浙江奉化雪窦寺布袋和尚的形象,他身宽体胖、大肚能容、笑容可掬的形象代表了佛教的大慈,因为要给别人快乐首先要自己快乐。要怎么才能获得快乐呢?学弥勒菩萨大肚量,包容一切,以大慈心,现喜悦相。给别人快乐是佛教对慈的解释,要想给与别人快乐,首先得自己快乐,弥勒笑呵呵的塑像正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答: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的意思就是热爱国家、护持国土,保护人民。他手持琵琶,琵琶,代表缓急适中,做事不可操之过急,要行中道,就像弹琴一样,弦松了,弹不响,弦紧了,它就断了,只有缓急适中,诸音微妙,办事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 就是告诉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提升。他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宝剑,在佛教中代表智慧,掌握了智慧,干什么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即能以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也是在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开阔眼界多观察,细心观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遇事更要多观察,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他一手握龙,一手拿珠子,龙表示变化,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珠子表不变,因为万事万物的变化中也有不变的规律。这是告诉我们,多观察就可以掌握万变的事物,获得不变的规律,才能从容应对人生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是在提醒我们要广学多闻,要多听别人的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位天王手拿一把伞,伞有防护的功能,这是告诉我们,外要防日晒雨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内要防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侵蚀,只有具备健康的身心,才能为大众作贡献。

  答:韦陀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着名的护法神,职责是护法安僧。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为他们做护法,是贤劫中最后以为成佛者,名楼至佛!

  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其一、韦陀双手合十,降魔杵横在胸前,这也表示合十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这是十方丛林寺庙标志之一;其二、手中的降魔杵是触地而立,降魔杵触地是暗示这个寺院资金、物资雄厚犹如大地,能够承受外来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也是十方丛林;其三、韦陀的降魔杵则或扛于肩上,表示此寺为子孙寺庙,不欢迎外来的僧人在这个寺院挂单常住。

  答: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驾狮子侍释迦如来之左侧,文殊以“大智”着称,为七佛之师,代表理论。文殊的塑像有多种,狮子,表示智慧勇猛威武。有的手握莲华,象征智慧的高尚纯洁;有的手握宝剑,表示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有的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其在中国的应化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答:梵语三曼多跋陀罗,译曰普贤、遍吉,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普贤以“大行”着称,代表实践。他与代表理论的文殊菩萨相结合,表示佛法的圆满成就。普贤侍释迦如来之右侧,乘六牙白象,白表示自性法身清净无染,象有大力,堪能负重,表示普贤行愿广大,难行能行,能普渡众生;六牙象征菩萨修行的六度法门。其在中国的应化道场在四川峨嵋山。

  答:观世音菩萨在诸菩萨当中以“大悲”着称,《六祖坛经》里说:“慈悲即是观音”,所以她代表大悲。她相貌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她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未来阿弥陀佛涅槃后,将补处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她在中国的应化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答: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为地藏。地藏菩萨塑像多为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所谓“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地藏菩萨像座下有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名曰:“谛听”。

  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咐嘱,在释迦寂灭后、佛弥勒降生前这段时间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地藏菩萨就到最艰苦的地狱里度罪苦众生,解除其苦厄,并立下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因此地藏在诸菩萨中以“大愿”著称,因为地藏菩萨的大愿是为了救助他的母亲而发的,所以地藏菩萨也代表“大孝”。其在中国的应化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答: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在佛教中,光明象征智慧,长寿是因为有福德,所以阿弥陀佛代表智慧无量、福德无量。阿弥陀佛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前身原是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通过无量劫修行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曾经发愿: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只要称念他的佛名,临命终的时候,他就会来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佛弟子见面念阿弥陀佛,除了祝愿对方智慧无量、福德无量之外,还有提醒要时常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意思。

  答: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之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药师佛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减除灾害病苦,免除九横死之灾。药师佛像一般是左手执药器,名无价珠,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一般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

  答: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与印度交界的提拉科特)净饭王的儿子。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为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他出生于公元前623年。当他十七岁的时候,国王为他娶邻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太子娶妻生子后,向他父王请示出宫游玩,国王同意他的请求。太子乘车出游了东西南北门,看到人生老病死的惨境,感悟到人的生命无常。他慎重思索,如何才能解脱人生诸苦。回宫后,他向国王请求出家修行,遭到国王拒绝。于是他乘马离宫,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骑逾越城池而去,这一年他29岁。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佛陀迦耶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恼魔障的干扰,终于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了无上大觉而成佛。此后他创立了能使众生离苦得乐、圆满解脱的佛教,被大众尊称为释迦牟尼,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释迦牟尼。如果简单来讲,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

  寺院大雄宝殿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多以坐像为常见,也有立像和卧像的。坐像是释迦佛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后是火焰纹的圆光。

  答:入寺门、殿门,靠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门的正中央。进时,若靠门左侧行,则先迈左脚入,从右侧行则先迈右脚入。藏族认为,门槛是佛的肩膀,不能踩或在上面蹲、坐。汉地则没有这种认为,但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形象,进出还是不能踩,或在上面蹲、坐。入殿内,须身心恭敬,言行举止需要庄重,不得轻浮粗鲁。

  答:进入大雄宝殿首先是礼佛,礼佛完毕之后方可瞻视或绕行。一般来讲,大雄宝殿中央有一个大的拜垫,那是寺主或举行佛事时主法的法师用的,一班人不可在上面礼拜。大拜垫后面有三个小一点的拜垫,我们可以在这三个小拜垫上礼佛,或向两旁的垫凳,按佛像的男左女右去拜用。拜时应自庄重,不苟言笑,不必管别人的讪笑与轻视,一心礼佛。凡有人在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答:见到僧人不能直呼法名,应称师父,或称法师;如果知道是方丈应称大和尚。见到僧人应合十、问询或顶礼。合十,合掌当胸,合十为礼,此礼等于问好之意。问讯,先合掌当胸(合十)稍弯身,合掌之手顺着向地时,立即将右手之中、无名、小指叠于左手之中、无名、小指上,二手之食指尖相结作半圆形,不可为尖形,二手之拇指尖也相结,直身,此礼举向上至两眉际间,此手印叫毗卢遮那印。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在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见僧人对面行来,应侧面合掌,让僧人先过。对僧人尊敬会增加自己的福德。

  答:大凡信仰,是有一个崇敬的对象和崇敬他的思想与主张。宗教的信仰,也如是。对他所崇拜的教主自然会礼拜、赞叹、仰慕,由此产生出一股宗教气氛,使灵性发韧而升华。有的宗教只是做些祈祷,而不主张礼拜“偶像”。佛教主张礼拜佛、菩萨圣像,当然它有很丰富含义在内,不是偶像崇拜。

  佛在世时就有佛像的存在,当时优填王因思念佛陀,就用旃檀木雕刻了佛像,为造佛像之始。《圆觉经》说:“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故最初的佛像是弟子们为了解决对佛陀的思念而造的,有见贤思齐的作用。佛经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诸经典中,常赞礼拜、供养佛像之功德利益,故今佛弟子以佛像做礼拜、供养、观想之修持所用。

  同时,拜佛也是一种运动,对身体有极大的好处。

  答:拜佛宜从佛制,其拜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1、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7、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9、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10、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11、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12、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答: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 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答: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佛教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来供养佛菩萨,但绝对不可以用酒肉等荤腥之物来供养佛菩萨。其实,最好的供养是善心、虔诚心、清净心,既不花钱,又环保。

  答: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答: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答: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答:上香时,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再举香齐眉之后,放下平胸,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长香时一样。

  (一)请师

  受三皈依者齐集大殿对面立。

  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

  转身再对面立。

  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和尚。

  和尚到大殿已,顶礼三拜;为首者执香旁立。

  和尚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二)礼佛(举香赞)

  性觉灵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求受皈依(维那师云)

  夫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今居士等,身处世俗,念欲皈真,理须求请明师,乞受净法。我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等作三皈本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受皈依者,即各称自己法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o o(各称法名)今请大德为三皈本师。愿大德为我作三皈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三皈。慈悯故!(如是三请,每请一叩首,第三遍“慈悯故”上加一“大”字。然后长跪而听。)

  (四)和尚开示(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等,汝今既已殷勤申请,可为汝作三皈本师。所有言词,听我开导。

  原夫佛未御宇,邪师说法,言皆是妄。法不契理,盲引痴愚,欲升反坠。佛出世间,如杲日丽天,群昏灼破;似皓月当空,诸有清凉。诸佛诚为反邪归正之导师,与乐拔苦之慈父!良以一切智,穷彻因果,若性若相,靡不实知。两足尊,圆满福慧,若折若摄,无非利物。自佛始证无上菩提,初游波罗奈国,耶输伽父,信受三皈。教源肇起於西天,法水漫流于东土。直至于今,在家二众,四生九有,咸沾恩泽。汝等欲受三皈者,准律所明,共有五种三皈: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然今所受,是第一种三皈也。复于所皈三宝,而有住持一体之别。若不知之,恐执相昧理,偏理废相。是故我今先为示明:

  所言“住持三宝”者,如来出世,夜观明星,树王得道,是为“佛宝”;依一实相,说四谛法,是为“法宝”;初度陈如五人,召善来比丘,是为“僧宝”。佛灭度后,以刻铸图绘如来遗像,是为“佛宝”;贝叶黄卷,三藏圣教,是为“法宝”;剃发染衣,严净毗尼,绍弘佛化,是为“僧宝”。所言“一体三宝”者,以一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是自性“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是自性“法宝”;此觉慧与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宝”。而住持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间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

  所言“皈依”者,《显宗论》云:“救济之义。以皈依三宝,能息无边生死苦轮,远离一切大怖畏故。”须知,舍住持三宝,别无一体三宝;离一体三宝,更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如镜面,相如影像,镜里观花,花不离镜;水中望月,月不在水。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觉。

  汝今既能深信皈依“住持三宝”,则本有“一体三宝”,法尔具足。如是性相不乖,理事双明,方为真正受三皈者。(上文请再详讲一遍)汝等已谛闻我语,能一一信解否?

  (受皈依者应即答云):“能解。”

  汝既能解,能一一如法受持否?

  (受皈依者应回答云):“能如法受持。”

  (五)请圣(和尚鸣尺,开示云)

  善男子!汝等既能如法受持三皈者,应当先请十方三宝,以为依怙之尊。次屈一切万灵,而作镇严之主。汝等起立合掌,至心作观,随我启请。称自己名。(受皈依者称自己法名o o)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海众合掌,齐音同和)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o o(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皈。(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o o(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o o(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律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某某堂上某某老和尚。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皈。(三请,每请一叩首)

  香花迎,香花请。o o(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祗。惟愿不违本誓,监坛护戒。(三请,每请一叩首)

  (如是一、二、三请已竟,和尚就座而坐。受皈依者,仍复长跪合掌,诚谛而听。)

  (六)忏悔(和尚鸣尺,云)

  上来迎请三宝证明。今则三宝慈光,摄照汝等。窃恐旷劫至今,造诸恶业,障闭心源,不堪纳受。是故汝等,应对三宝前,生大惭愧,生大怖畏。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求哀忏悔。称自己名。(受皈依者称自己法名o o)随我语言,一一自说:(和尚合掌作梵举二句,受皈依者照复二句。受皈依者,唱每第二句末字毕,叩首。俟和尚唱每第一句末字,起身,惟并不气力。如是三番,求其忏悔。)

  我弟子o o(各称法名)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以上和唱三遍)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七)受皈(和尚鸣尺,云)

  汝等对三宝前忏悔已竟,罪业必定消除,身心自然清净。汝当外托事仪,内明理观,而起广大慈护之心,遍缘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誓愿断恶修善,利济众生。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皈依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应随我语,端身合掌,至心皈依。

  我o o(各称法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如是三番皈依,三叩首)

  (和尚鸣尺,云)

  上来三皈,正是纳体於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当至心,随我语道:

  我o o(各称法名)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悯故。(如是依师自说毕,一叩首。三说三叩首。下皆同此。)

  我o o(各称法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悯故。

  我o o(各称法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悯故。(以上各三遍)

  (八)发愿(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等既皈依三宝,已获本体,则心有所皈,身有所依。当起妙用,发大誓愿。所言妙用大愿者,应观苦、集、灭、道四谛,而发四弘誓愿:一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度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离。是故汝今发愿,度尽众生。二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解集谛,十使、见思、五住等惑,缠缚不脱,随业报生。是故汝今发愿,断尽烦恼。三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安道谛。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是故汝今发愿,勤学法门。四观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得灭谛。迷觉体者,不信佛心;悟觉体者,分证未圆。是故汝今发愿,必成佛道。汝今既知观境发愿,当以慧照现前。随我语言,至心合掌。恭对三宝前,发四弘誓愿。(和尚说一句,受皈者复一句。四句毕,一叩首。共三遍。)

  我o o(各称法名)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o o(各称法名)烦恼无尽誓愿断。

  我o o(各称法名)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o o(各称法名)佛道无上誓愿成。

  (九)显益劝嘱(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今已发四弘誓愿,则智为先导。但坚信行,有愿必从。汝虽身同世俗,心是菩萨。所获功德,不可思议。《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人以四事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复以香花种种供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纯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汝今当生大欢喜,生希有想。愈增深信,愈坚弘愿。出烦恼渊,至菩提岸。即今所受三皈,以为出世正因。慎勿退失,谨守修行。汝能依教奉行否?(受皈依者应答云)

  能依教奉行!

  (十)回向(和尚鸣尺一下,敛衣起座,合掌云)

  授皈依功德圆满,大众合掌,同音念佛回向。(维那师举)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大众念佛,毕,引礼呼:受皈依者,礼谢和尚三拜。起立于旁。维那师举回向偈,大众同接和)

  受皈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

  (和尚下座,礼佛三拜毕,回向赞竟,二引礼鸣手磬先行,受皈者次之,和尚居末,如常仪送归方丈,复回座前,礼谢大众三拜。)

  ——摘自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

  归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归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归依师略为开示归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归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归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之后,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某甲,烦恼无尽誓愿断。

  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归依师略示归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归依功德圆满,归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归依者,礼谢归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一)请师

  一、受三皈依者齐集大殿对面立。

  二、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

  三、转身再对面立。

  四、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和尚。

  五、和尚到大殿已,顶礼三拜;为首者执香旁立。

  六、和尚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二)礼佛(举香赞)

  三皈纳体,五戒培基。浣涤遮障法凭师,心净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祷祈。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三)求受净戒(引礼师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长跪(受戒者向上跪下。引礼师续云)

  合掌(受戒者各合掌,至心静听。)

  (维那师云)

  夫改往从新,须皈三宝而求护。除愆植福,必禀五戒以严持。不遇明师,难闻净法。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作三皈五戒本师。而况此师诲人无倦,接物有方。汝端秉一心,随我申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维那师续云)

  其余言词,皆随我道:(大众随维那师唱)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各人称自己法名)今请大德为三皈五戒本师。愿大德为我作三皈五戒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戒。慈悯故。(三请,每请一叩首。第三请,慈字上加“大”字)

  (四)和尚开导(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申请,可为汝授三皈五戒。所有言词,听我开导。

  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本,超凡入圣之种子。才登戒品,便绝轮回。受持不昧于初心,始终无犯;慈护谨防于微念,止作双持。三乘道果以跻登,五分法身而克证。吾佛世尊开方便门,戒例多品。初唱三皈,次申五戒。乃依五戒,增入十具。因托十具,三聚重宣。良由修道阶次,心行非一。皆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善男子!汝今欲求禀受优婆塞、优婆夷,三皈五戒者,应先了知名德、性相、体用之义。庶几心境相应,授受如律。若不知者,虽已侥幸,但获少益。是故我今先为汝语。

  梵语“优婆塞”,此云近事男。梵语“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亲近三宝,广修众善,承事供养,植种福田故。三皈者,以佛法僧三宝,具足无量真净功德。能息众生无边生死苦轮,远离大怖畏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受三皈。五戒者,谓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此五名曰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又名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以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斯乃三皈五戒之名德性相也。体用者,体谓戒之当体,依本具理体而发;用谓行持力用,依所发戒体而行。然五戒以三皈为体。其正秉受三皈之时,当起殷重慈护大悲心,偏缘一切情与非情境。境从心现,心外无境。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尘境之体,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缘想领受已前,与已无系。发心缘想之后,恒依自心。而戒法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不一不异。名曰戒体。得是体已,任运止恶,任运修善,名曰力用。汝今既详闻了解,果能依教奉行否?

  (求戒者同答):能依教奉行!

  (五)请圣(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适闻三皈五戒,名德性相体用之义。理合从闻生解,由解受持。汝等起立,端秉虔诚。至心奉请三宝万灵,而为证护。各称自己法名,随我迎请。

  (和尚起座,拈香作观举请。大众起立,同音一齐唱和。其受戒者,请圣三遍,每一请毕,作礼一拜。下准此。)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称法名)一心奉请: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戒。(三请,每请一叩首。下同。)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请: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各人法名)一心奉请: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清净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中兴律祖慧云馨公大和尚。两都宏戒三昧光公大和尚。中兴止作见月体公大和尚。惟愿不违本誓,慈光摄照,证明受戒。

  香花迎,香花请。(各人法名)一心奉请:

  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伽蓝土地,护戒神王。金刚力士,幽显灵诋。惟愿不违本誓,监坛护戒。(如是一二三请毕,和尚复座而坐。引礼呼彼受戒者仍再长跪,合掌恭听。)

  (六)忏悔(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上来迎请三宝,证明受戒。此时三宝慈光,照其座筵,靡不彻见。又恐汝等从无始来,罪业深重,障闭本心,污染身器,不堪容纳清净妙戒。今者应对三宝前,恳祷忏悔,洗涤愆尤。然后乃可授受。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随我言词,至心忏悔:

  我,弟子某某(各人法名)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破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

  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

  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以上唱和三遍)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七)问遮难(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忏悔往业既竟。我依《善生经》,先问七种遮障已,方可为汝受戒。其中有无,不可覆藏,一一实答。称自己法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第一、汝曾盗现前僧物否?(若无当答无,若有当答有,下皆准此)

  第二、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五、汝曾于母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六、汝曾于师长有病时,舍去不顾否?

  第七、汝曾杀害发菩提心众生否?

  (八)受三皈(和尚鸣尺云)

  适间为汝忏悔无始往愆,问明现生遮障,则身心无染,道器纯洁。我今为汝秉宣三皈,正是纳体之时。汝当对三宝前,发广大慈悲、无损害心,遍缘一切情与非情境。而于境上誓断恶修善,利济众生。汝果能发此上品心,今所受者,是如来上品三皈五戒。各称自己法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随我语言,至心领受。(和尚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

  我(各人法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如是三番皈依,三叩首。)

  (和尚鸣尺云)

  上来三皈,正是纳体於心。更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汝当至心,随我语道。(和尚教说一遍,求戒者各自说一遍)

  我(各人法名)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悯故!(如是三番。语毕,一 一 三叩首。下皆准此)

  我(各人法名)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悯故!

  我(各人法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悯故!

  (九)宣戒相(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受三皈竟,汝已得戒体。再为宣五戒相,以便护持。一切经教,莫不深赞戒者。良由三界众生,往来五道。所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全守五戒则人相具足,满十善则天报恒随。反斯二种,则三途出没,万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寿夭高卑,由戒多少。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谓之满分优婆塞。若持四戒,谓之多分优婆塞。若持三戒,谓之半分优婆塞。若持二戒,谓之少分优婆塞。若持一戒,谓之一分优婆赛。是故先问决定,次与受之。汝今果能受持几分优婆塞戒?(求戒者如各受满分,应各答云:)

  “能受持满分!”(求戒者如仅受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者,应各自照改。“能受持多少分。”四戒为多分。三戒为半分。二戒为少分。一戒为一分。)

  (和尚鸣尺云)

  既能受满分戒者,称自己法名。(求戒者各称自己法名)

  汝随我语,一一受持。(若彼或答多分。半分。少分或一分。应随彼能持者而与受之,勿得强为多受。能持一戒,功德有归。若犯一戒,苦报难遣。世尊律制如斯,授受师当称量。)

  (和尚问云:)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求戒者应答云:)

  答:能持。

  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三、不邪淫,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答:能持。

  第四、不妄语,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汝尽形寿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一不杀生,乃至第五不饮酒,是满分优婆塞(优婆夷)戒。汝于中一一戒,真能持否?

  答:能持。

  (和尚鸣尺云:)

  汝今既受持满分优婆塞、优婆夷戒者,佛制令汝畜礼忏衣。然衣而名礼忏者,唯听许作诸佛事,忏悔之时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时中,若往来城邑,出入市里,皆不得著。若诣庵寺,当以囊盛随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净处。须知出家五众之衣,若离身名犯,是故应当恒著。在家二众之衣,若恒著名犯,是故应当离身。汝今知之,能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和尚云:)

  既能依教奉行。引礼大德,可将缦衣,令彼著身,口中诵偈。(引礼接和尚手中礼忏衣,教毕展开披著,口中教诵偈云:)

  善哉解脱服,盋吒礼忏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展具之仪如常,不必诵偈。待彼披衣讫,引礼呼云:撩衣,顶礼三拜!仍复长跪合掌。若无衣受居家五戒皆得,非同出家五众,若借衣或无衣不允许禀受,必要先当备具。)

  (十)发愿(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谛听。《阿含经》云:“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不发愿而持戒者,得少许福田。”此谓行愿相资,方成妙用。若修福业而无愿者,譬若五彩巧绘,文锦虽佳,不以胶和,终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质已就,不经火煅,终不堪用。是故我今授汝三皈五戒毕,当教发愿。汝应至心合掌,随我言词,对十方三宝,发其誓愿。(待和尚道一句,彼依言说一句,至终方叩一首)

  我(各人法名)至心发愿。愿此五戒功德,不堕三途八难。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众生。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得闻佛乘。悟无生忍,证不退位。还入娑婆,化诸有情。亲见弥陀,永断生死。(如是三遍发愿,三叩首。)

  (十一)劝嘱(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发愿既毕,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当谛听。《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五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五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应当珍敬守护。所言护者,如人护双目,如王护独子。如渡护浮囊,如敌护城郭。若於此五戒中,犯其前四重者,更不得增进余戒,更不能生长善法。佛法戒海虽然广大,普摄一切众生,唯不摄破戒之人。犹若死尸,海水不容。汝切不可负优婆塞、优婆夷之名行!宜当遵调御师之制言。汝能如是守护奉行否?

  (受戒者应答云:)依教奉持!

  (十二)回向(和尚鸣尺一下,合掌云:)

  授戒圆满,大众同音,念佛回向。

  (维那举腔,大众同和:)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念佛将终时,和尚起身下座,至中位,唱回向偈。和尚唱一句,顶礼一拜;受戒者接唱次句,顶礼一百。末句共问讯)

  (和尚唱)授戒功德殊胜行(和尚拜),

  (大众唱)无边胜福(和尚起)皆回向(大众拜)。

  (和尚唱)普愿沉溺(大众起)诸有情(和尚拜),

  (大众唱)速往无量(和尚起)光佛刹(大众拜)。

  (和尚唱)十方三世(大众起)一切佛(和尚拜),

  (大众唱)诸尊菩萨(和尚起)摩诃萨(大众拜)。

  (齐合唱)摩诃般若(大众起、齐问讯)波罗蜜。

  (引礼师呼:)

  礼谢和尚顶礼三拜。(受戒者各向上顶礼三拜。引礼师续云:)

  礼谢各执事师顶礼一拜。(受戒者各向上顶礼一拜。礼毕,送和尚回方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