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各家释“中”不同

发布时间:2023-01-14 15:55:22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各家释“中”不同

  理净法师

  今言释中不同者,主要有四家义:即一者外道明中,二者毗昙明中,三者成实明中,四者大乘人明中。外道明中者有三家之义:第一数论外道言,泥团非瓶非非瓶,即是中义。因为泥团不能说成是瓶,故言非瓶,但泥团又可以制成瓶,有瓶的成份在,因此不能完全说泥团不是瓶,故言非非瓶。把这种成或不成的中间名为中;第二胜论外道言,非大非小名为中。因为声音在近听则大,在远听便小,这只是距离远近不同,而声音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这种在无大无小之中名中;第三,尼乾子外道言,光非暗非明为中。因为在夜间的灯光为暗,不能辩物为非明,但又不是暗故非暗,如《百论疏》云:“光非暗非明者,月光比日光故非明,但比星光又非暗。”这种在明暗之间为中。今言此三种外道,皆以双非认为是中,而其实并没有真实的明白中的意义。

  毗昙明中者,有二义:即事中和理中,事中者是就事相而言中,或者说凡因缘和合的有为法称为事,非因缘和合的无为法称为理(俗谛是事,真谛是理),如“无漏大王不在边地”即其事也,“无漏”是指声闻法的无漏道慧,是无烦恼的别称,此无漏清净道在三界中第一,故称大王。“不在边地”者,“边地”指欲界和无想天二处,因为欲界众生有食欲和淫欲,居三界最低一界,无想天是无色界的最后一界,为非想非非想处,是无色界的最高一界,故称二处为边地。因为欲界众生烦恼重,故无有无漏慧。无想天是外道所修生处,也是有漏慧,故称无漏不在。若约理言中者,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集是烦恼之因,苦是由因所生之果,此因果之道理是因灭故无常,果续故不断,此不断不常,即是中道。

  成实论明有三种中道,即俗谛中道,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此三种中道,与三论宗所说的三种中道名同而意不同,因为三论成实皆是罗什所传,故两家皆明三种中道。但是由于大小乘的教理不同,所说三种中道的意义也不相同。虽然成实师的三种中道的名称完全与三论相同,但其含义不同。成实言:实法灭故不常,假名相续故不断,名世谛中道;绝四句之理,名真谛中道;非真非俗名二谛合明中道。而今谓不常犹是断,不断犹是常,唯有断常之见,那有中道之义。若有四谛之理可绝那是有,若无四谛之理可绝则是无,亦不名中。今所以说中道不成者,是因为成实师认为有定性的法可灭,中道可证。而今三论是假名而立,方便而言没有自性,假灭不灭,假生不生,不生不灭为俗谛中道;而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不灭,待世谛假生,明真谛假不生,待世谛假灭,明真谛假不灭,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无生灭生灭为世谛,生灭无生灭为真谛,无生灭生灭是非生灭,生灭无生灭是非无生灭,非生灭非无生灭为合明中道。

  大乘人明中者,以非安立谛为中道,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摄论以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为安立谛,以三无性为非安立谛。安立是建立、施设义,《述记》云:“有差别名言者安立,无差别名言者非安立。”实际上就是真俗二谛,而今三论认为安立、非安立谛皆是我俗谛,言忘虑绝,方是真谛。四重二谛,第三重二谛是。所以说“义本者,以无住为体中”。“义本”是三论宗自述中义,“无住”者,法无自性,因缘而起,故无所住,无住则是非有无,非有无是有无之本。因为无住则穷其源,更无所出,故称“无住为本”。此无所住为体中,于体中开为二用,即是真俗二谛,如《大乘玄论》云:“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无所有,亦名正法,亦名无住。”所以无住即是中道正法是体中,于体中开为二用,即真俗二谛是用中,总为三中。

\

  “中假师”者,是三论宗的一个派别,本是摄山僧诠的弟子,辨、勇(玄辨、慧勇)二师所主张,本于非有非无为中道,说有说无为假名,是止观僧诠所言之义,后来此二人专以此中假义而讲说故称为“中假师”。吉藏认为中假义是圆通不应定执,应当是中假互通。中道也是假名,二谛假名也可是中道,称为圆融中假。如《中论疏》云:“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即此假有,远离二边,故称中道。”由此可见,中假是互通不可定执,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