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证得念佛三昧?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一方面是念佛的方法很多,有念佛号的,有念功德的,有观相好的,也有念实相的,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另一方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念佛三昧当做普通的禅定境界来看待。 因为如果仅依字面解释,把念佛三昧当做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三昧是梵文Samadhid的音译,亦作三摩地,三摩提,依《大智度论》的解释就是“善心一处住不动”,相当于近行定。)那对照被后世冠以宝王三昧,三昧之王种种的称号,总感觉有点名不符实。(毕竟‘一心不乱’连初禅都未达到)念佛三昧凭什么当得起这样的尊称?于是笔者开始查找相关经论,结果发现念佛三昧的证得果真有着客观的衡量标准,绝不是“一心不乱”这么简单。 《华严经》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大智度论》云:“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 《观无量寿佛经》云:“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云:“言三昧者,即是念佛行人心口称念,更无杂想。念念住心,声声相续。心眼即开,得见彼佛了然而现,即名为定,亦名三昧。” 《释净土群疑论》“如人患目不见众色,大医师善能疗眼,乃以金錍抉其眼瞙,示以手指,彼言不见,故知疗眼其瞙未除。后更为抉,复示其指,彼言是指,针师即知其眼得愈。若无眼者,将何见指?以此见指,验彼盲眼。得除翳目,眼根清净,此亦如是。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