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应磊博士应邀在第87期青年读书会的学术活动上作了题为“一乘的怪兽:鲁迅、欧阳竟无与批判佛教”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本所助理研究员魏兵兵主持,所内外多位学者出席。
报告开始,应磊博士摘取若干文本例证,展现鲁迅对佛教的复杂态度,并强调“佛教”这一范畴本身即是问题,需要历史化的看待。鲁迅一方面对失意政客摇身一变而成的大乘佛教徒冷嘲热讽,一方面受章太炎的影响而对佛教哲学深为景仰。应磊博士的报告关注鲁迅的“十年沉潜期”,即1909年至1918年,鲁迅自日本归国到发表《狂人日记》之间这段埋首古代典籍和文物的岁月。在这一时期,鲁迅搜集并研读了大量不同流派的佛教经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佛教思想深深扎根于鲁迅的精神世界,并成为鲁迅日后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之一,同时也极大影响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改造的看法与心态。随后,应磊博士聚焦到鲁迅写于1925年的小说《孤独者》。她指出,鲁迅在文中以实验性的叙述手法,播下一粒具有双重思想根源的“种子”。在佛教唯识宗寓意产生一切现象之根源的“种子”,在小说语境下构成西方进化论与佛教唯识思想的相遇。
在随后的讲座中,应磊博士以这粒
报告结束后,本院历史研究所陈志远与本所冯淼、彭姗姗作为本次活动邀请到的与谈者与报告人展开讨论。陈志远博士在充分肯定了应磊博士的研究呈现了佛教穿透时空的历史意义之余,也就鲁迅佛教思想的来源以及他对于佛教活动的实际参与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切磋。在此之后,冯淼博士以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宗教的因应作为切入点,围绕佛性的现代性问题与报告人展开对话。随后,彭姗姗博士与报告人就鲁迅内心世界的迷茫与矛盾展开讨论。对话触及了鲁迅强烈批判幽鬼世界对于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又在其个人的心灵深处对于幽鬼世界抱有迷恋,并将这种迷恋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此外,刘文楠博士、赵妍杰博士、彭春凌博士和来自人民大学的李屹博士等,也就鲁迅取道经院佛学批判人性之恶的政治向度、如何运用虚构文本来研究思想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佛教接受史的全球背景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分享到:QQ空间微信新浪微博人民微博复制网址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