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学佛不如行佛,行佛不如做佛

发布时间:2024-11-13 05:19:29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学佛不如行佛,行佛不如做佛

最重要的,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希望我们落实、行动,希望我们实践“法”,信解行证。一切的行法中以般若为核心,所以佛陀用了22年谈般若。体会般若需要空掉自己,以佛的知见真正介入佛陀的生命境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看清这个世界。

佛说他成佛的境界是想让我们证得、受用这个成熟的境界。我们的希望在未来,因为我们的佛性与诸佛平等,我们知道般若并坚持实践般若。

我们生生世世的行动需要安住于般若,在判教(见注释)中般若属于“始教”(见注释)。任何人都要从“色受想行识”开始修,证得究竟涅槃和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为究竟,这样我们的人生规划会更稳当。

我们证得了般若就证得智慧与生命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是《华严经》描述的境界。《华严经》为说明佛的境界,一一举出了整个三界众生所有生命形式,并把他们生命的因和解脱法讲出来。

我们可能会有个疑问:佛陀为什么一生说了那么多不同门类的法?

《华严经》呈现了佛陀完整的教诫,它的宗趣是让我们如实了解佛的境界,对成佛生起信心,让我们理解生命和生活,实践生命和生活,最后超越从而成佛。《华严经》之所以完整,是因为呈现了佛的境界——生命最高原则,一切众生最究竟的安乐所在。

《法华经》就是佛陀在此境界中对于整个教法的评判,以及他自己所受用的境界。所有的法都是一乘(见注释),都是佛境界。

佛陀以契机说《阿含经》,以究竟说《华严经》《法华经》,以实相般若的实践方法说《般若经》,谈智慧的本体。它们各自有其偏重点,缺一不可,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教诫的精神。

【注释】

判教: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的叫做判教。又作教判。判教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到了隋唐还继续盛行。

般若属于“始教”:唐·法藏立小、始、终、顿、圆五教︰谓《阿含》为小教,《般若》为始教,《楞伽》为终教,《华严》为顿教与圆教。

一乘:一乘,又称‘一佛乘’。系与‘三乘’相对的教法。三乘教法谓众生在修习佛法时,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种差别,而一乘教法则谓小乘之声闻、缘觉教法到最后亦终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都将成佛。因为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教法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并不是佛陀的本怀。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世的目的,是在引导一切众生终皆成佛。因此,以成佛为最终归趋的一乘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这种主张是《法华经》最主要的特色所在。《法华经》︰“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并且以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三乘,而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乘。

《心经》墨宝:继程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