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悟佛是每个修行佛者的必修科目,对于如何参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曾经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乞丐问寺庙的和尚,你们是如何修佛的呢?其中一个说,我每天静坐参禅。乞丐问道,如果静坐可以参禅,那么岂不是天下人坐下都可以成佛。另一个和尚说,只要心中有佛无事不是参禅,我只不过每天扫地关门而已。乞丐反问,佛门本是净土空门,又何须要扫,哪有门可关。乞丐又说,红尘万丈,你的净地扫来扫去也扫不干净,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天地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天地,说罢拿着破碗飘然离去。其实和尚没错,乞丐也没错,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心境,心神宁静之下方有豁然开朗。
王维便是这样一位心静神宁的诗人,王维诗画双绝,被苏轼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王维洗好参禅悟理。王维诗中充满禅意,又将山水田园之美渗透其中,所描绘的画面清幽深邃,远离红尘烟火,可以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且看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谓是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却又处处透露出禅机,着实令人佩服。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看他这首《过香积寺》,一二句写不知道香积寺在何处,走了好几里路进入了云雾缭绕的山峰。诗人因“不知”而去寻找,可见他行事恣意洒脱,而入云峰,说明香积寺地处幽深。
三四句写景,参天古木没有行人的小路,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钟声。静谧处听闻钟声,一动一静,更显的此处幽静偏僻,且深山中不能听声辩位,可见“何处”二字用得恰如其分。此联又与首联相互照应,详细地写出了幽静的地理环境。
五六句乃名句,仍然是塑造清幽的环境,但是写的有声有色,泉水的声音再加上阳光的颜色,用了一个“咽”字,山间泉水因为岩石的阻挡不能顺利的流下,泉水碰撞石头发出幽咽的声音。而“冷”字的运用更显高明之处,此时夕阳照应森林小径,实无多少温度可言,这种情景,可不就是冷么。
七八句,黄昏时来到香积寺旁的水潭,安然的修禅遏制心中的毒龙。诗人来到香积寺看到有一空旷的水潭,于是想起《涅槃经》中所言毒龙,潭水中潜藏的毒龙时常出来害人,佛门高僧以无上佛法制服了这条毒龙,这里喻为心中的恶念或者妄念。
王维这首诗描写了他寻庙参禅的过程,塑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这种宁静其实也是诗人追求的心神宁静。看似写景,着力用笔描绘深山古寺的清幽,营造一种僻静的境界,实则是透露诗人此时宁静的心情。王维参禅修行看似是寻找深山寺庙,其实从他踏出第一步开始已经就是在参禅,路上的情趣,寻寺的感受都是在参禅悟理,并非只有寺中才能修禅,心静无处不可参禅,而寻寺只是诗人修禅的外在方式。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