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从何而来?佛在阿含类经及许多经典上说,人类的祖先是从“光音天”而来的。光音天是二十八层天中的第十二层天,即二禅第三天。光音天人能以光的速度飞行,身体透明,以禅悦为食,没有语言,以口出光相互交流。他们到达地球后,看到地上涌出甘泉,一些性情轻浮者以指沾了尝食,觉得很甘美,于是贪吃,神通消失,回不去了。以后地上长出一种地肥的美味,他们又食此地肥,再后来地上又长出谷物,他们吃了,便足不能离地了。贪食地肥、谷物多的,相貌变丑、肤色变深;食得少的,相貌漂亮、肤色白净。其中欲意多者,变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由此有了性行为。逐步繁衍后代,地球人产生了。
这是从整体来说的。从个体而言,我是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一般人认为这个身是我。欧州哲人认为那个会思考的是我,“我思故我在”。神秀曰“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六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认识不同,境界使然。佛教认为,人身也是“一合相”,是由四大五蕴聚合而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身的物质是“四大”,四大都由最小的基本粒子组成。所以称为“四大”,是因为它具有四大特性。粒子形成一个物体,是为地大;粒子带阴电,有湿度,是为水大;还带阳电,有温度,是为火大;粒子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是为风大。这些粒子聚在一起,则身生;散了则身灭。生灭不过是缘聚缘散,缘生性空,因而是“四大皆空”。五蕴其他四个是受、想、行、识,是为心法。受是感受,苦乐忧喜舍;想是想象,即妄想分别执着;行是不住,一念生,一念灭,生灭无常;识是妄心之本体,迷了为识,觉了叫性。心念不停,“三心不可得”;心行无方,故“觅心不可得”。身心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所以《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心在何方?是佛教所说的根本大问。这是楞严会上世尊问阿难的问题,到了唐时二祖慧可又是因为这个困惑向达摩祖师请教。阿难七处征心不可得,慧可觅心不可得。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开悟了。开悟了就看破了,看破了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能作主宰,能作主宰你就找到了真我。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