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空间
87.11.19
弹性空间
涵容无限的真义
执着与不执着
弹性空间
资生之具
安全感的需要
社会认同
成就感
证悟与解脱
偏端与弹性
精进非偏端
中观的思想
弹性空间的伸展
大小乘的会通
标示语
弹性空间
昨天已预告了今天要讲的内容:心结解了后,其当如何?曰:心如虚空,涵容无限。然虽一般人多少也会讲到「涵容无限」的理念,可是他们所谓的涵容无限,多半只能就同一个平面而言。而我所谓的涵容无限,乃是如虚空般地具足博大精深的立体空间。
涵容无限的真义
这也就说:若一个人虽博学多闻,阅历丰富;可是如果他不学佛参禅的话,便只能停留在平面的拓宽,而不可能有高度的提升。故虽也能从广博的阅历中去增加其涵容度;但还不可能是真正的涵容无限。因此唯有从学佛参禅中,去参透生命的本质,才可能真涵容无限。
所以很多人对于涵容,便往往会错以为:一切好好好!什么对对对!便是涵容也。然而若如此,则修行岂必持戒、修定、证慧呢?又岂有正道与邪道之界别呢?所以非滥好人、假慈悲,才是涵容也!
尤其有些人会说:「法师!你的言行不太一致,你虽一天到晚开示着要放下、要涵容。但事实上,你禅堂的规矩比谁都严,你要求我们的标准,比谁都高!」有些人知道我是蛮挑剔的,甚至说如你去看我的书,或曾听过我的演讲。必会确定:我所贬损批判的对象,必会比我称赞随喜的多很多。于是乎,这也是涵容无限吗?所以今天我们也必得来处理这些问题。
执着与不执着
现首先省思:何谓「执着与不执着」?对于何谓「执着」?我想大家会比较清楚。不给你的,你硬要得;这就是执着。比如不淮你进禅堂,你硬要进。或者人既生得丑,却硬要美容乔装,便是执着也。
至于何谓「不执着」?是否:不淮他进禅堂,他就发誓永远不进禅堂。或者人既生得丑,就任他丑死算了!答曰:还是执着尔!
请问:若肚子饿了,是吃者执着?还是不吃者执着?或者:既生病了,是去看医生者执着?还是坚持不看医生者,更执着呢?
所以如不用心省思,好象我们都已了解:什么是执着,什么是不执着。但对于以上问题,却又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是好。
弹性空间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且用『弹性空间』来处理。有一个句子,我们在安装电脑字型时,都会注意到:「视野无限宽,窗外有蓝天」。不过这个句子,我们在讲《打开心内的窗》时,已批判过了。故在此且稍微修正一下,而变为:「视野无限宽阔,心中自有蓝天」。此「心中自有蓝天」,即是谓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而具足无限的弹性空间。
或问:『弹性空间』其从何而伸展的呢?答曰:为既上限可无尽提升,也以下限可不断降低故。
其实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等,常有两重标准:一是高标准,一是低标准。故高标准者,即是谓「上限」也;而低标准者,乃谓为「下限」也。以若既高标准者,可不断提升;也低标准者,可不断降低。如此才能伸展出更大的弹性空间来。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从最具体的生活实例说起吧!
资生之具
所谓:日谋三餐,夜图一宿。比如吃饭好了,吃饭当用高标准吃?还是用低标准吃呢?如用低标准:只求「填饱肚皮」─像以前老祖母常告诫的:骗巴肚骗得过,就行了。我想三五十块钱一餐,就可以混得过去啦!甚至更穷的话,就买两个馒头啃一啃,大概也饿不死啦!或者既别人已辛苦准备了,我就一切将就而不再挑三拣四已。所以吃的标准,本就可降得很低。
反之,若用高标准。那你要到什么地步,才能吃得满意呢?花很多钱到餐厅,去吃满汉全席吗?其实,即使当了国王,一切应有尽有,也不见得能吃得满意哩!
所以要怎么吃才能如意呢?且看你用的是什么标准。事实上,即使花很多钱,或多费很多功夫,却只吃得更不如意而已─因为在无形中,我们早将标准提高了很多!所以想吃得适意自在,便不当用高标准来处理!
反过来说,如果是为大众准备饮食,就不能用低标准也:我怎么煮,你们就怎么吃,少啰嗦!既是学禅的,那来这么多瓜葛呢?不!大众事,还是要尽可能处理得好一点。当然这个好,不是奢侈豪华,而是符合大众行情。以上是从吃的方面而说的。
同样讲到住,也是一样。人的住所需要多大、多好呢?如在山上,只为夜图一宿;则一间方丈大小的茅蓬也就够了。反之,在都会里既为贪图享受,也为招待亲友,更为炫耀财势,那就很复杂了。或者如建佛寺,竟是自修要用的兰若?还是大众共聚的讲堂?这就有重重层次的高低标准。
安全感的需要
其次讲到安全感,安全感有上限吗?应该没有!比如人之所以储蓄,乃是为了增加其安全感也。但是至少要存多少钱,才能究竟安全呢?十万、廿万当然不够,至于十亿、廿亿呢?认真算,还是不够的。
所以我常取笑「人寿保险」业者,乃虽保钱而不保命也。因为不管你投保的金额有多高,还是难保不遭横祸哩!所以世间真有「保险」这回事吗?唯皆保钱而不保命也。故再多的钱财,再刻意的保养,终究敌不过世间「无常之火」也。所以如果我们却用上限来奢求安全感的话,则可得还死得比别人早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都担心死了,更何况还有实际的灾难哩!
反之,如用低标准的话,却是鱼游釜中,悠悠哉哉!低标准有多低呢?「生不足惜,死不足畏」。反正我们已在生死中轮回无数次了,若再加上这一次,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所以既不贪生怕死,则岂有安全感的需要呢?
社会认同
再其次,我们且看人际关系。如经典上常描述着菩萨有两种人际关系:
一是眷属围绕。若菩萨住持的道场,一定有很多人来参学,故必眷属围绕。或者若菩萨出门,必也随从一堆,前呼后拥的,而从不落单也。
二是独行无侣。或在兰若自修而不为人知,或自出门而单枪匹马。故皆独行而无侣也。
其实不只是菩萨,常独行无侣;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是常独行无侣地呀!我们且不要以为,佛乃皆如大乘经典所说:时时有一千两百五十个罗汉,紧紧相随。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律典》的话,佛陀倒是常一个人自在地往各方游化。否则,怎可能有「三月食马麦」的事件呢?
或者曰:至少有个侍者相随吧!不!佛陀且待五十六岁时,才选定阿难为侍者;而在此之前,常独自往来也。又佛涅槃时,身边也唯有三位弟子,一是侍者阿难,一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另一个名字我忘了。反正释迦牟尼虽成佛了,却还经常保持着阿兰若行者的道风。因此我们虽不妨以「眷属围绕」来看人间菩萨,却更应以「独行无侣」来看兰若菩萨。
所以我们于人际关系中亦然。若众星拱月、门庭若市时,何妨当个「眷属围绕」的人间比丘。反之,若众叛亲离、形单影孤,那就且以「独行无侣」的阿兰若行者而聊以自慰吧!「视野无限宽阔,心中自有蓝天」而不必凄凄遑遑于人事之变故。
成就感
最后,我们再举「成就感」。何以才能有成就感呢?比如有的人跑得很快,是运动场上的金牌好手。但我呢?既跑得不快,又跳得不高,我如何能跟他比呢?没问题,你且和他说:「我们来比禅坐,看谁坐得久?谁坐得稳?」于是乎,即使是田径场上的金牌好手,也不得不拱手让贤了,对不对?各位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三藏唯一能够跟人家比的,就是他能坐得比别人久、坐得比别人稳啊!
所以既跑得快是成就,也坐得久是成就。那中间者呢?也可以是另一种成就,那一种呢?就看你如何下定义了!
又如有的人,若以头脑好、反应快而自豪。那你就削他说:「你就是为风吹即动、心为境转,所以反应才会那么快!」有的人饭量很大,一餐可以吃下一、二十碗,故可以去参加比赛─比看谁才是真正的饭桶?也有的人可断食很久,或三十天、五十天。
所以什么才是真成就呢?你认为成就者,我都不认为是成就。反之,你不认为成就者,却正是我的成就哩。因为只要换另一种标准就行了!所以根本不用苦苦去追求别人所定义的成就感。
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在我们队里有一位登山好手,曾爬过喜马拉雅山。虽未完成最后的攻顶,但至少已爬到七千公尺了。故赢得一个标帜,常拿出来炫给我们看。故而我就跟他说:「你既用凡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那你终究还是凡人嘛!」于是虽只一句话,却把他几年辛苦所塑造出来的成就感,吹垮了。
所以要有成就感,难吗?顶难!如果你用别人的定义来衡量自己,必难上加难。反之,若定义于我当下的状态;则我时时处处皆有成就感也。
既不同的定义,就会产生不同的视野。故我们要从广大无边的视野中,去鉴照自己,去衡量别人,这样才能开拓出无限的弹性空间来。
证悟与解脱
即使如佛法所谓的「证悟」与「解脱」。佛法不都一向强调:要精进用功,要证悟解脱吗?但是于佛教中,却传闻有另一句更绝的话:「宁可地狱永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
我们想;这种人大概是「一阐提」─永断善根的人吧!不!这种人殆已解脱矣。你不相信吗?我们就是因为不能够承担,故才会有烦恼!如果连地狱永沉沦都可以安顿的话,那他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所以这是另一种解脱-不求解脱的解脱!(不过话虽可说得豪情壮志,但除非真有本事;否则一旦真面临境界,便当后悔莫及。)
这也就说,在佛教里常提到两种心法:一称为提得起,一称为放得下。于是在提起与放下间,就具足相当的弹性空间。所以我们再回到「什么是不执着?」不执着不是从相对于某一点,而论究要不要。因为既要是执着,也不要是执着。反之,能具足更宽广的弹性空间,可悠游自在,这才称为「不执着」也。
因此真正的学佛,并不是拼命去奢求某一点,也不是一切无所求就了事。而是当去开展出更宽阔的弹性空间来。
偏端与弹性
这弹性空间的概念,想与我从小的个性有关。小时候,虽家境不怎么好,但我也不曾羡慕过别人。因为他虽富有他的福德,而我也自享有我的清白。别人即使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而我且于黄莲树下,消暑退火吧!我何苦用别人的标准,来摧残自己呢?
所以如何在弹性空间里悠游自在?便是生命中的主要课题。可是这种想法在世间中却是绝响。因为世间人唯偏用极端的标准,来鉴照自己,来衡量别人。
比如说:男女爱情吧!如果不声明「天荒地老情不移,海枯石烂心不变」那谁会感动地嫁给你呢?如果有一天,她钟心地问你:「你真的这么需要我吗?」你却回答说:「我其实没有这么执着啦!」好!既没有这么执着,那我们就再见吧!所以什么爱情最伟大?愈愚痴、愈顽固者,才愈伟大;譬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然如果用弹性空间的角度来省视,其实他们封闭可怜得很!
这世间不只爱情必偏端,连交朋友也得偏端些才行。比如说:「有事情来找我,一切我承担就是!」这样别人才觉得彼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反之,若谓: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喔!所以不要老是将垃圾往我身上堆。于是这一声明,便将保证你成为独行无侣的孤家寡人也!
所以像我这种人,便绝不是忠臣孝子之类。因为「忠不忠」,且先看合不合理?若不合理,凭什么要我为你效死忠、效愚忠呢?可是为专制时代的余习未尽,有些师长们还是不免有「期待弟子们效愚忠」的痼僻。
精进非偏端
因此我们于昨天中也讲到「学佛当如何精进」的问题,我乃强调:精进,是用心而非卖命。故像我这种人,也绝不是卖命的典型。记得刚开始学佛时,曾打过煮云法师所主持的佛七。各位是否听过:煮云法师的佛七,有一个特色:就是每天至少得拜佛一千拜,或念佛一万声。第一天我虽很努力地拜了,却不足一千拜;于是决定随喜吧!问题不在于能否拜足一千拜?而是即使凑足了数目,就有更大的意义吗?
我出家后,再三有人问我:「要不要阅大藏经呢?我们帮你准备一套!」我连说:「不用!不用!」问题不在是否阅过大藏经?而在你真有什么心得吗?我虽好住山,却不是闭关。然而别人却老是说我闭关,于是我只好调侃地说:「说闭关,也没错!但我是将别人关在外面,而非把自己关在里面!」
所以既用弹性空间的思考模式,我绝不会去做那些很偏端的精进行仪:每天一定要拜一千拜,一定得阅藏、闭关、过午不食,甚至不倒单等。为这些多只是在偏端的相上装模作样,而未必有什么实效。然而世间人,不在偏端的相上安身立命,便仿佛失落了自己。所以不偏端造作,也难矣!
中观的思想
这弹性空间的理念,也与我在《中观》思想中受益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诸法既缘起,则必交织如网;且网跟网间,本无界限也。故你可从任一点出发,而连成一片,而结成一体。所以我不会用界限的愿习,来封闭我自己。
然虽理论上,可从梵网的思想架构而开展出无限的弹性空间来;但除非我们既书看得多,也阅历够丰富。否则还将处处碰壁,而伸展不出去。而看书中,既包括世间的书,也包括出世间的书。至于阅历呢?既包括心外的阅历,也包括心内的阅历─比如修定、参禅之类。这才能既广且深,而现成为立体的弹性空间。
当然更重要者,乃是必从禅修的体验中去消除我们的心结。否则若结交织缠绵,则根本只能屈身于封闭孤陋的黑漆桶中,何得以开展无限的弹性空间呢?
弹性空间的伸展
所以若欲伸展弹性空间,还是得回归到最初那句话「既上限,当无尽地提升;也下限,得不断地降低。」我们对于生命的目标,是当用上限呢?还是当用下限呢?唯用上限尔─从不断提升中,去追求更高的觉悟,去追求更大的圆满;如经典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至于对待别人呢?则不能用上限也。故古人且谓: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否则,若对别人要求太高,简直与自己过意不去。
其次,我们也可以说:对人且用下限,而对法当用上限。故在求法的过程中,绝不能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至于对求法者,应该用上限,还是下限呢?曰:用上限也。所谓「严师出高徙」,比如各位来此禅修,我却用下限来宽待你们;那你能学到什么呢?
大小乘的会通
有时候我们看佛经,好象很矛盾:或叫我们一切放下,放下就没事。或强调要发愿,说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前既已放下,怎又要发誓愿呢?
其实没有矛盾。因放下者,乃用下限也。故对我们身心所受的遭遇,唯用下限去接受它、去涵容它,这才使我们时时自在、处处安乐。但对求法一事,则用上限也。故下限者,求自在;而上限者,求圆满。于是乎,以求圆满故,得从种种行愿中去提升。
是以下限放得愈低,我们才可能愈自在。而上限提得愈高,我们才可能愈精进。所以大小乘在此得以会通也!
标示语
对于这个题目,最后我总归一句话─这句话如果你听到、记得、用上的话,这次禅修就没有白来了─「宁从自在的前提,去求圆满;而毋以圆满的前提,来求自在。」
何谓从自在的前提而求圆满呢?比如说:数息数不好,没关系。本来就是这么过活的,难道数不好,就不能活了吗?若妄想多,也没关系!平日的妄想比现在更多多也,我都不在意了,为什么现在就得这么在意呢?这是「自在的前提」。然而既来禅修了,有时间练习,何不把它练得更如法些呢!这称为「求圆满」也。反之,若数息数不好,若这次不开悟的话,那我就去撞墙好了!这便是「在圆满的前提下,而求自在」也。
事实上,世间人也是既求自在,又求圆满。然世间何以又多烦恼呢?因世间人往往是从圆满的前提,去求自在地呀!钱既要赚够,名也得占得。若「别人有的,我必不可少;而我已有的,必精良过世。」才能自在的话,那他必永远不得自在也!
所以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这句话:「要在自在的前提下,而求圆满。」则我们便既不会紧张,也不会懈怠。所以这好象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可是对于我们立身处事或修行用功,都将有莫大的帮助。好!各位且在自在的前提中,去求圆满吧!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