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世间种种“福气”无非是因为拥有种种外物而生起的心理快乐和满足,或炫耀这些拥有时产生的心理荣誉感、自尊感、优越感,凡此种种,最后都会落实在心理上。很明显,外物本身并不是“福”,心理的某种特殊状态才是“福”。这样一来,我们不禁要问:心理一定要依赖外物才能产生“福”的状态吗?或者说,我们一定要付出追逐外物的代价吗? 由此问题,我们就开始了一个新层次的观察和认识,我们就开始接触生命和宇宙的另一个层面。我们通过对人类情况的粗浅观察和对自己心理的深入洞察,就会得出结论:“福”或者“幸福”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并不一定要依赖外物才能生起,它能够由心之自身直接转变而来。 生活中不乏这种事例:一个富翁可能过得很烦恼,一个乞丐也许过得逍遥自得;一个有权势的人可能整天提心吊胆,甚至得不到善终,而一无名小卒倒能自由自在,四海游历……这类事情只在身边就可以发现许多。它们说明,外物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而修行人能够清晰地观照自心,犹如常人观察外境。在这种时候,修行人发现,当“心”成为自己所观察的“境”后,它就能随自己的意愿而转,想它快乐就能快乐,想它无欲就能无欲。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是心的状态可以依赖自心而改变;其二是心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较深层次者能认识和改造较浅层次者。 由此我们发现,人类可以得到更完美的快乐和幸福。如果站在人生一世的角度观察,这种快乐和幸福几乎是恒常的、真实的、不付代价的。因此,它比前面论议的那种人间世福要有价值得多。我们也就把它区别开采,称其为“妙福”。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到天堂及其福乐,把它作为自己努力达至的目标。确实,人从人间离开后,有的会化生于天堂,而且天堂是多层次的,它们的福乐也是多层次的,而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快乐和幸福,没有人间这充斥于世的污浊、混乱、恶行和苦患,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清静、微妙的福乐——天福。 你一定注意到,在上述论议中妙福和天福的相似性。你看,妙福是深浅不一各心理层次的福乐状态,天福是高低不一各天的福乐境界。由此,你悟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吗? 请让我告诉你:你的心就是天堂,天堂就是你的心。当你在世时,心仅仅是“心”;当你去世后,心化现出你的身相,并单独或与其他众生之心共同化现出天堂中的种种外境。于是,一个人去世了,一位美丽的天子诞生了。 当然,你的心也能是地狱,地狱也是你的心。到底成为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心的状态,间接地,还包括你种种的身心行为及对外界人、事、物的影响。 如果你的心处于很善美、很清净、很快乐、很满足等优良状态,在人间你便享受着妙福——天福在人间的投影;去世后便生于天堂,享受天福——脱离了世间恶浊苦患干扰的纯粹的妙福。 相反,如果你的心很丑恶、很躁乱、很苦痛、很贪求,在人间你便蒙受着地狱之苦;去世后,这些“苦”便形象逼真地显现出你陋劣的身相、可怖的外境以及痛苦万分的经历。 看到这儿,请你不要产生这种见解:天堂和地狱不过是心理的一种幻觉而已,其苦乐只是一场梦幻,不足为虑。如果你生起了这种邪见,说明你并未通达天堂、地狱还有人间的真实所指,并会因此生起种种恶行而招致苦报。 实际情况是,如果你觉得天堂、地狱只是一种梦幻,那么你应该同样深心地觉得,人间也是一种梦幻,与天堂、地狱毫无两样,没有任何更实在一点的特殊性,都是心的变现而已;如果你觉得人间是一种实在,看得见摸得着,那么你应该同样地认识到,天堂、地狱也完全是一种实在,那其中的众生一样看得见它也摸得着它,同样有自己的身相、外境、经历、作为、认识、感受等等,比起你的人间丝毫不缺少什么。所谓一实一切实,一虚一切虚,正是它们关系的写照。 在本文中,我们不准备站在广大的时空角度上去作论议,而主要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天福只是随缘提提而已,不作详细具体的论述,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妙福上。而天福呢,你也就可以比类而推了。 妙福是不同心理层次的状态优化,优化的层次越深,获得的福乐也就表现得更长久、更真实、更少代价。长久得可达几百年、几万年、几亿年乃至更长;真实得一百元、一万元、一亿元乃至更多的外物损失也不能动摇损坏;更少代价得乃至无须任何劳作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看到这儿,你也许觉得是痴人说梦吧,或者大发愤慨:不劳作不付出就拥有整个世界,就算是真的也是极大的恶行,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还未悟得很深。且别忙着去对这类超人间的问题作定论吧!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