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上中下三品,总在他用心不同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92集(净空法师)三辈上品是遇大凡夫,什么叫大凡夫?心量大的人,中国古人常讲量大福大,这叫大凡夫,古时候翻译为大心凡夫;起心动念不想自己,常常想别人,想天下后世,这一类的人称为大心凡夫。小凡夫心量小一点,起心动念想自己身家,想自己的身,想自己一家,想自己的族群,心量没有拓开,没有用平等心去想一切众生。下辈的就是恶凡夫,起心动念是自私自利,不善的,这一类的凡夫。也就是说,六道凡夫各个都有缘,生上中下三品,总在他自己用心不同。善导大师这些话也不是随便说的,《观无量寿经》可以作证,他在《观经疏》里面讲了十条。
第九,我们今天从第九看起,「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这是观像念佛。观像念佛,塑造一尊阿弥陀佛像,是你最欢喜的、你最爱的、你最尊重的这一尊佛像,你常常看它,印象就深刻了,每天看它,不离开它。所以观像念佛不容易,要很大的福报,为什么?你很清闲,没有工作,又有很多人照顾你、伺候你,你才有这么大的福报,每天在佛堂看佛像。你离开佛堂,这个观像就断掉了。
所以它不如观想。观想,佛像不在面前,常常想着佛;观像,你要时时刻刻看着佛像,心里头有佛,离开像就没有了。所以观想跟观像,一般人都把它连起来,让忆佛念佛不至于中断。最后一条,「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这句话重要,总说明了十六观都是为众生,没有说是为地上菩萨,为某一个阶层修学证果的人,没有这个说法,全都讲的是众生,为诸众生。大师举出这十种证据,证明他讲这个话是正确的,就是上三品决定是大心凡夫,心量大的、慈悲心重的,念念都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小凡夫心量小,也愿意帮助一切众生,但是他的心量没那么广大。第三类是造作不善,自私自利,乃至于损人利己,干这些事情。遇到善知识,忏悔业障,回头向善,念佛也能往生。这个说法好!特别这讲下品,说得详细一点,下品人。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临命终时缘太殊胜,遇到善知识,善知识劝导他。这个里头有条件,第一个是遇善知识;第二个,善知识劝导他能接受,接受之后他真正忏悔,知道过去错了,真信,真发愿求生净土,他也能得生。这是下三辈的。到彼华开,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方始发心,发菩提心。所以说何得言是。这下面有注解,古大德认为,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刚刚开始。善导大师说,何得言(你怎么可以说他)是始学大乘人?那我们知道,造恶业的人临命终时,听到善友劝告立刻能回心,不是没有原因,有原因,原因是什么?他过去生中,宿世曾经学过大乘,曾经修过净土,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缘,就是因缘没有。他还有很深的善根福德埋在那个地方,他的恶业把它障碍住,不起现行。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这缘,遇到因缘,善知识一劝,把他阿赖耶识过去的善根引发出来。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劝导众生,他不相信没有关系,哪怕他看到佛像,听到佛菩萨名号,古大德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是什么?那就是他善根福德种下去了。现在恶业习气很重,它不会发芽、不会生长,但是种子种下去,来生后世遇到缘他就成就了。这就是为什么造佛菩萨形像会有很大的福报。念佛的声音,高声念佛,让周边人都听到,他也种了善根,道理就在此地。修福的人,见佛像的人,闻佛号的人,是不是现前就能得利益?那看他的善根,看他的福德,如果他一听到、一看到,他就真的能够相信,真的能够发愿,想求生极乐世界,那他的善根就发现,善根福德就现前,他这一生就很有可能往生。这个话要听懂,「很有可能」,不是绝对的。怎样才是绝对?那个心坚定,我这一生非去不可,他就一定去了,要下这样的决心,非去不可。要知道,我们的心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了,我们有这样的决心,阿弥陀佛怎么能不接引?他不接引,那他那个愿,发的那个誓愿不就不能兑现?他发的誓愿是要接引十方一切愿生净土的人,我们真愿,真想这一生去,这个缘就成熟。换句话说,对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决定不能有丝毫的执着,要彻底放下。
凡是念佛人,念得很好,临终不能往生,原因是什么?他的情执没断,他还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放不下,这个事情麻烦!我们只要冷静去观察,真正往生的人,绝大多数是什么?贫穷人家,他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一生过这个苦日子。这个世间之苦,娑婆苦,他真尝到了,真不想再吃这个苦头,他真想去,所以他就真去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富贵人家学佛,反而走的时候走得很辛苦,未必往生。为什么?贪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还不错,还很好,还舍不得离开。这就是富贵人比不上贫穷人,贫穷人现在苦,将来得乐,到极乐世界去得乐;富贵人现在享乐,将来要搞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这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这一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慎重来处理,换句话说,要念念放得下。
富贵生活有没有没有关系,有,可以享受,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有乐受就坏了,有享乐的受就坏了。为什么?你造业了。享受,知道这是苦,知道这是空,也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苦空无常。看到所有的享受,皆是苦空无常,你心就不染了,这叫真修行。真修行不一定要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是对业障很重的一种增上缘。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现的,绝对大多数的人,富贵人放不下,就是他那个乐,享乐的乐受,他认为有快乐。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八苦是苦苦,享受你要晓得坏苦,你不能够永远在享受,总有一天你要放下,你放下就觉得非常痛苦。你平常就晓得,这种享受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你就不受染污了,这叫真修行,这叫真功夫。高级凡夫,这六道众生,他不需要佛教导他,他就知道、他就觉悟,这是大凡夫,他就晓得苦苦、坏苦。所以他的心境坦然,万缘放下,苦乐忧喜舍之受他都是自然的,没有一桩事情放在心上,以平等心来承受,真修行人!
知道身为苦本。为什么造业?为这个身。古往今来,哪一个造业的人不是为身?所以有一等高级的聪明人,他不要这个身,他就不造业了。六道里面,无色界的天人,那叫高等凡夫,他不要身体,无色界。佛度化众生只能度到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没有佛。为什么没有佛?他不需要佛法,他不接受佛法,他们自己认为已经成佛了,已经得大般涅槃了。这是一个错误,以为那就是佛境界、就是常寂光,误会、误认了。那个寿命真长,佛经上告诉我们,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我们想想,一个大劫是什么?是这个宇宙成住坏空一次。这个宇宙成住坏空八万次,那是多少年?那多长的时间!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寿命。可是还是有到的时候,时候一到,他定功失掉,阿赖耶里面的烦恼习气又现行了。这一现行怎么样?现行又去搞轮回去了。佛说他那一种叫行苦,行苦是什么?不能永恒保持。寿命没到的时候,他一点苦都没有感受到,真的,就像诸佛菩萨那种清净的喜乐,它不是刺激。可是时候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明了,明了迟了,来不及了,他一觉察,他的寿命已经到了。所以佛说三界,欲界三种苦都要受,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天人他们没有苦苦,他们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人苦苦没有、坏苦没有,他有行苦,就是他保不住。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是诸佛如来亲证的,这都是事实。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完全是现量境界。
大师引用《观经》上十条,证明他的体会、他的认知是绝对正确的,也就是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为诸佛剎土里面的六道众生,慈悲到极处。所以末后总结起来讲,「大师直示,极乐九品莲台,均是浊世凡夫往生之位」。四土三辈九品,全是五浊恶世这些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位。地位真的有高下不同,高下不同就是前面善导大师最有名的这一句话,「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那我们想想,我们太幸运,我们遇的缘太殊胜。自己学了佛法懂得了,慢慢大心发出来了,这是你本身。我们遇到大乘、遇到净宗、遇到《无量寿》,又遇到夏莲居的会集本,遇到黄念祖的注解,这个缘太殊胜,这个地球上有几个人遇到!遇到了你真信,你真肯发愿往生,你就决定得生。因为对于经教了解的程度不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位比较低,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对于经教熟悉、通达、明了,你的地位就高;如果不但通达明了,而且身体力行,我真干,那你地位就更高,你就变成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心大、解大、行大,他就变成上辈往生。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