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关于中元节,你了解这些吗

发布时间:2024-04-11 05:20:46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关于中元节,你了解这些吗

中元节已至,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然而,我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这些事情。

中元节 ——让我们一起感受鬼节的民风民俗 宁静致远 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 “八节”,即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对各位同学来说比较陌生的应该是中元节,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元节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在汉族,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中元节的历史由来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犍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犍连焦急忧虑,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烧包: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除中元普渡、祭祖、祭祀土地等传统祭祀活动外,还存在其他寓意美好的特色风俗活动。 放焰口:此日还有拜忏、放焰口等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抢孤: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放河灯:中元节是鬼节,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古代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代表对那已死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是古代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富有人情味。

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放河灯亦作放荷灯,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送羊节、面塑: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行,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

中元节的特色食物 除了刚才提到的面塑、花馍,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食物。 吃扁食:江苏省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吃饺饼: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也叫饺饼筒。

吃鸭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多杀鸭祭祖 忌口: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的深刻意义 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中元节的继承发展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 1 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负面作用无非为宣扬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中元节的发展:从传统祭祀到网上祭祀 中元节自古就有不进寺庙,野外祭祀的说法。由于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没有假期,人们只能选择就近的小区、河堤上进行祭祀活动。这难免会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相关部门规划固定区域,规范祭祀行为。 许多的人对传统祭奠方式感到疑惑,认为点蜡烛、焚纸钱污染空气,可能还会带来火灾隐患。所以可以倡导文明祭祀,用其他的方式缅怀先祖。

例如提倡网上祭奠。网上祭奠活动丰富多样,除了传统“中元节”的习俗,如“放河灯”、“文明祭扫”、“普度”、“祝福”、“寄思”等,可以实时进行“网上祭奠”,祭扫方式包含:献花、上香、摆供、鸣炮、行礼等。还可在此为故人建立“网上纪念馆”。 其实无论哪种祭祀方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要与人民的生活、时代的发展相契合。通过这种方式依然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思念之情,依然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