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当和尚遇到钻石》。有一个西方人,在佛教的寺院出家学佛,求学了很多年,经过非常艰难的学习,一直考到了格西的学位(格西,佛学博士,金刚乘最高学位)。当他打算去闭关,终生投身于佛法修行的时候,他的老师告诉他,你不用投身于佛法,你应该投身于社会,你应该把佛法践行在商业当中,这是你将来的修行。他算是一个比较清净的人,并不太喜欢社会,更不喜欢商业,甚至从事商业对他来说是侮辱他的智商。所以他的老师让他去做商业,他就很不理解,商业里面充满着染污,充满着人性的丑陋和狡诈,为什么要去做商业呢?他想我不是求取佛道嘛,佛道不是清净无染的嘛,品德无染,修行无染,智慧无染,为什么要让我去做商业呢?他就想不通。但他的老师一定要他去做。
然后他去经营了一个钻石公司,他是怎么经营的呢?
首先他已经清晰的了解,一切是因缘合和,真空妙有的。
其次他的心的格局,不是为了自我的利益驱动的,而是为了去结缘的,希望在结缘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众生获得利益。
第三他就能以很清醒的方式,摆脱自我情绪的投射,与这个世界发生链接。因为他没有自我,没有情绪,所以他能够很好的去分享利益。所以他的团队做得非常好,这就是他的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力量是怎么展现的呢?为什么他能够没有情绪呢,为什么他能够心量广大呢,为什么他能够想到他人的感受呢?这显然不是一个商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商人很难做到这个,说明他是一个修行人。他虽然在做商业的事情,但他的心没有钻进利益的死角中。他虽然做着商业,但他能够没有竞争的概念,能够清醒的脱离自己的投射,清晰的看到每个人的感受,每个人的因缘他能够对接。这就叫真空妙有的连接。
后来他写了《当和尚遇到钻石》,分析了一切是因缘合和的,并且分享了:什么是远离投射,什么是不带着情绪,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心、佛、众生三位一体的去做事。所以从他商业经营上,用了佛法的理念。从他的团队管理上,用了佛法的理念。这样就一再的秉承了佛法的信息。
我们很多人一直认为佛法怎么能世俗化,怎么能有商业。你就想到佛法是纯净的,但你没有想到佛法是遍在的。你所认为的纯净,有可能是你钻进了所谓的纯净的死角。我们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的那些善知道什么人都有,大臣,屠夫,妓女,这些人身上都有佛法。不但有佛法,他们都是菩萨。这就是佛法的奇特,佛法就是这样的。
未来我们要用商业化的方式来引导众生。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佛法的上师,没有证悟者来引导我们,也会出问题的。很多人是打着佛法商业化的招牌,但是对什么是真正的佛法的商业化却是无知的。这是一个体系,上师的教言就是在传达着这个体系。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法是什么,然后知道怎么来与这个世界链接,这样来做佛法的商业化利益众生,就能够很广大。
后来他是怎么去做的呢,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个佛法修行人,偶然在路上看到一块钻石。然后发生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他是一个清净出离的修行人,一看钻石就知道,那就是蛇,是火焰,他知道如果他拿了这个钻石,可能会产生利益上的争执和痛苦。他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它,为什么要去自找麻烦呢。所以他就不去碰它。这是根本乘的修行人。
第二种情况是一个大乘的修行人,他对任何事物没有执着,看一切如彩虹一般如幻。但他知道,钻石对这个世界是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不能浪费它的价值。所以他就把它捡起来,捐给公益系统,捐给上师,让它用于做佛行事业。这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
第三种情况就是一个金刚乘的修行人。当他看到钻石,他捡了起来,但他既不去做公益,也不去交给上师,他只是拿着。你会说,金刚乘的修行人不是很厉害嘛,他为什么会这样干呢?其实很简单,金刚乘的修行人不会立马想到这个钻石一定要做什么,或者一定不能做什么。他就先放着,到时候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他的本性使然。
这是说三乘佛法的不同层次的见地和修行。而在我们实际的修行中,必须是三乘贯穿的。
根本乘的修行人,知道一切的轮回的贪嗔痴给我们带来痛苦。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这就是小乘的修行人,就知道清静无染最自在,最逍遥。中国传统的道学也是这样的,比如象《菜根谭》,或者很多名言警句,都是这样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以一种基本的道德品性的方式去要求自己,知道这事不是什么好事,然后远离它,清净它。这说明你心灵的力量,是通过避免一切染污和烦恼的境界来生活。大乘的修行人看到了钻石,他就知道没必要去占为己有,应该把它分享出去,用它去做佛行事业,让它去利益更多的众生,不要浪费钻石的价值。
三种情况有很大的区别,第一种小乘,避免问题。第二种大乘,大乘分两种,一种是诸法性空的大乘,一种是道德感的大乘。诸法性空的大乘,他确实对这个钻石没执着,他就知道分享出去,让众生能够受益,他知道这个是有价值的。第二种大乘,叫道德感的大乘,我们中国人的大乘,基本上是道德感的大乘。道德感的大乘就是说,这个我自己拿着多不好意思啊,我应该拿去供养吧,拿去做好事吧,这样多好呢。所以说这种道德感的大乘,不是依于诸法性空,他不是对它没有执着,而是因为道德感让他觉得,这样做会更好一些。这样做会更好一些的想法,对第三种金刚乘来说,就是一种分别念。金刚乘知道他本身就是佛。
这三种见地,就是佛陀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教言。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从开始的出离心、转心四思维,慢慢的修皈依发心,忏悔和献曼扎,就是完成了大乘的修行过程。然后修上师瑜伽,进入了上师的智慧的本性,就是完成了金刚乘的修行过程。如果你们认真地修行,这三种状态你们就已经经历了。但你可能不太认真,所以到现在连根本乘的基础还做不到。
我们一直说,我们要做纯净的、纯粹的佛法。但我们中国人很容易有精神洁癖,精神洁癖就是把“纯粹”的意思理解成,很高尚的呀,很光明的呀,很高大上的呀,道德上一点都不要有杂质呀,用完人的理念来要求自己呀。我们对某种状态有精神洁癖,而精神洁癖是法执。就是说,你已经固定了佛法是什么,很多学佛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学佛的人会误会我们,说你们是佛教徒,佛教徒怎么搞起商业了呢。
学佛的人会诽谤我们,说你们学佛的人竟然做生意,这哪里有佛法嘛。就是说,人们以精神洁癖的方式来要求纯粹,但我们没有看到佛法是遍在的。遍在,这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看到佛法遍在的智慧。遍在的智慧有两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智慧的无处不在;第二个面向是大悲任运的无处不在。智慧不是空喊口号,智慧不是自己的精神娱乐品,智慧的另外一个面向,一定是遍及一切众生的悲心。所以说,不管以任何的形式,只要能让众生接触到佛法和佛法的标识,我们都会去做,当然要带着纯净的发心去做。我们的做事,本身就是修行。
换个角度来说,你特别执着的地方,你特别有偏见的地方,就是你自己黑暗的地方。你想回避的、你所执着的、你所不屑的,其实就是你的黑暗,就是你六道的业不净。比如你对政治嫌弃,说明你对政治有想法。你对商业嫌弃,说明你对商业有想法。你对道德嫌弃,说明你对道德有想法。你对艺术嫌弃,说明你对艺术有想法。只要你想去回避一个东西的时候,说明那个地方正是你黑暗的地方,你不觉得那个地方也有佛性,你不觉得那个地方也是佛的基础,你不觉得那个地方也是众生的苦楚,需要你关注。甚至你对你的身体嫌弃,说明你的身体也是你黑暗的地方。
所以一定要记住,正确地看待一切你不敢看的地方,一切你嫌弃的东西,一切你讨厌的东西,那个地方就是你有偏见的、有情绪的,有一些不正常的业力在阻碍你正常地看待它,理智地看待它,慈悲地看待它。这就是我们佛法社会化最重要的一个面向,就是智慧的全面性,和慈悲的全面性。虽然你们不能完全地了解,但你们一定要记住上师说的话:只要你看不惯某人、某种现象,说明你心中黑暗的地方就在那里。你应该向内来观照、解脱,向外去释放光明。
希望大家作为一个佛法修行人,世界观一定要正常。如果你的世界观不正常,就会出问题,就会偏向没有智慧的状态。希望大家理解,我们慈悲的面向是全面的。对一切的情境,你只要看不清它,不能慈悲它,那说明你有问题,请不要说是它有问题。你就得反反复复去看,你厌恶的东西、你拒绝的东西,它的本性一直都是清净的,一直都是需要你发心和回向的。这就是金刚乘的佛法给我们指出的遍在的智慧。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