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于晓非:三时判教与佛法体系—《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十

发布时间:2023-11-25 05:16:26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于晓非:三时判教与佛法体系—《金刚经》系列导读之十

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于晓非教授

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的说法是有差别的,那么对佛陀教法的内部差异性的判断,我们叫作判教。学习佛法的人,判教这件事情是不可不知的。如果不理解判教去学习佛陀教法,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思想越是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中以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比如初时教法讲十二缘起,二时教法讲缘起性空,三时教法讲阿赖耶识缘起,都用了“缘起”,但是在这三时不同教法中,法义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如果读初时教法的时候去联想二时教法,去混同三时教法,那一定造成思想混乱。

佛陀在经中有判教,这是最权威的。在《解深密经》中佛陀把自己一生的教诲分成三个不同的角度、三个不同的层次,或者叫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佛陀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初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初时教法讲苦集灭道四条道理,其中就是用十二因缘来解构我们凡夫对人我执的执着,所以初时教法的一条重要道理是人我空。但由于初时教法只是解构了人我,而对法我这个问题悬置了,因此在初时教法中,对于诸法的真实性是回避的。初时教法并不直接开显真实,它只是把佛陀对凡夫境界人我执的这种对治,权当诸法的真实,也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即对治了人我,对治了烦恼障,就可以获得清净的涅槃境界。

二时教法也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佛陀在二时教法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时,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二谛——两条道理:世俗谛与胜义谛。佛陀用二谛的模式在二时教法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他解构的范围要大于初时教法,初时只是用十二缘起来解构人我,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他用二谛不仅解构人我,同时解构法我,叫作“人法皆空”。而且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进而还要讲“一切法无生”。所以二时教法的第一个道理就是“二谛无生”,由于佛陀在二时教法中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真实的时候,他对名言的解构是极其彻底的,因此,为了保持教理的前后一致性,在表达真实性上,他用了遮诠的方式,并不直接谈什么是真实,因为他认为我们凡夫的名言是无法诠表真实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佛陀在二时教法中,他的实相离言,是用一种否定模式——只说“不是什么”的模式——来诠表真实。

雍正御书金刚经卷首

三时教法亦可总结为八个字:“万法唯识,直陈真实”。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八识的模式——就是总结的前四个字:“万法唯识”。

佛陀的万法唯识这个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第一,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他说我们凡夫所理解的、在我们凡夫心识之外的这个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这个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我们内在心识的显现,这就是“识外无境”。这是万法唯识的第一条道理。第二条道理,就是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而执着于外境为实有的内在的心识,同时也是不真实的,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作万法唯识,目的就是解构。解构之后,佛陀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真实的。佛陀在二时教法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的表述上是直陈,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的以及什么是真实,这是跟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的前提有两个:第一,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境界所攀缘的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上,佛陀说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今天非要讲述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直陈真实”。

佛陀的初时教法代表性的经典是《阿含经》,二时教法代表性的经典是般若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这部《大般若经》由玄奘大师完整地翻译成汉语,我们念的《金刚经》就是《大般若经》十六个部分中的第九部分——《金刚经》属于般若经,属于佛陀二时教法的经典。佛陀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首先是《解深密经》,还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作《楞伽经》。这个“伽”字现在有人念“qié”,也有人念“jiā”,严格来讲应该念“gā”——“楞伽”,梵语“lakā”,就是“斯里兰卡”那个“兰卡”。

在《解深密经》中,初时教法对应的是小乘法,二时和三时教法对应的是大乘法。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佛陀的整个教法体系是非常清晰的。

下面做个总结。一个人学佛,能不能入佛门,第一个坎儿是对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生命观能不能认同;认同三世说生命观,才可以迈入佛门。但是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的人,有的生不起出离心,喜欢轮回,喜欢生死,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就叫作人天乘的法,讲“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五戒十善,人天果报”是对人天乘的法的概括。认同了三世说同时又能够生起出离心但发不起菩提心的人,就修小乘佛法,也就是《解深密经》里的初时教法:“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能认同三世说生命观,又生起了出离心,同时还能发起菩提心,就可以修佛陀的大乘教法。而佛陀在大乘教法中,又指引了两条路径,就是《解深密经》中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三时教法讲“万法唯识,直陈真实”。所以佛陀的完整教法分成三乘:人天乘,小乘跟大乘;大乘又分两个路径——这个体系是非常清晰的,真正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对佛陀教法体系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解。只有有了完整理解,才不会造成思想混乱。当读某一部佛经时,其实首先就应该判断一下,这部经在佛陀教法中,是人天乘的法,还是初时的小乘的法?抑或是大乘法?如果是大乘法,是属于二时教法的法,还是三时教法的法?一定要首先做个判断,因为只有有了这个判断,才能如实地理解佛陀的教法。

三乘佛法的关系是什么呢?人天乘的法,小乘的法,大乘的法,佛陀说这些法是对治,是因为众生有那样的病,所以佛陀说这样的法,是由于众生的根性存在差别,所以佛陀说了有差别的法,这是必须要明确的第一点。第二,如果一个人面对着三乘佛法,认为现在只能承当人天乘的法,那就修五戒十善,但也许修着修着,出离心生起了,就可以进而修小乘的法。如果还能生起菩提心,就可以修大乘的法,这就摆脱了我们世俗凡夫那种只渴望轮回不希求涅槃的状态而寻求解脱,叫作“回俗向圣”。那么也有的人现在能承当的只是小乘法,在修小乘法的过程中,生起了菩提心,改修大乘的法,这叫“回小向大”。当然,佛陀最终的愿望,是希望大家都修大乘法,成佛。

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这三乘佛法,不是每一位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比如说,一个已然能够发起大乘心、发起菩提心的人,是不是需要先修人天乘的法,再修小乘的法,修圆满了进而再修大乘的法?不是的。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直截了当修大乘法。一个现在只能生起出离心的、修小乘法的人,是不是先要去修人天乘的法,进而才能修小乘法呢?不是的;直截了当地修行小乘法。《解深密经》中指出的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之间,也不存在着次第关系,这只是佛陀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说的不同的法。因此其中没有说要先修二时的法进而再修三时的法,或者要先修三时的法再去修行二时的法,没有这样的次第关系。修行佛陀的二时的法、三时的法,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10讲整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