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快诵网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发布时间:2022-10-24 10:55:21作者:楞严经快诵网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一一四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郁多罗,供养父母必得福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多罗,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常如法行乞,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快乐,远离苦恼。世尊啊!我如此做法,是否会有很多的福报呢?」

佛陀告诉郁多罗说:「你确实有很多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若有人能如法行乞,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免除苦恼的话,确实他会有很大的福报。」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能如法对父母恭敬,并供养他们,

在现世中便会有好名声流布,命终后也会受生于天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年轻的郁多罗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四八、本经叙说如来称叹不杀生的祭祀大会;不称叹杀生的祭祀大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优婆迦,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诸婆罗门们常称叹祭祀大会,沙门瞿昙您是否也称叹祭祀大会呢?」

佛陀告诉优波迦说:「我不是一向都称叹的,有的祭祀大会可以称叹,而有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

优波迦问佛陀说:「怎样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呢?怎样的祭祀大会是可称叹的呢?」

佛陀告诉优波迦说:「如果举行祭祀大会时,需要系缚成群的小雄牛、雄水牛、雌水牛,以及那些小羊等弱小的众生,使它们都要受到杀害。逼迫仆役工作人员,使他们极为痛苦,时常受鞭打而惊吓惶恐,悲泣号呼,不欢喜也不快乐,操作各种劳苦的差事。像这样的祭祀大会,我就不会称叹,因为它造作大苦难的缘故。如果举行大会时,不用系缚群牛,……乃至不会使众生那么地辛苦工作的话,像这样的祭祀大会,是我所称叹的,因为它不会造成大苦难的缘故。」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像以马祭祀等大会,会造成诸多大苦难的事,

像这样的祭祀大会,大仙(佛陀)是不称叹的。

系缚那些众生,也杀害了很多弱小的动物,

这不能叫做正确的大会,大仙是不会随顺这种作法的。

如能不伤害众生,造作各种苦难的话,

这样就叫做正确的大会,大仙便会随喜而称叹。

以惠施而修供养,依正法而去行祭祀,

布施的人以清净的心,去布施梵行的良福田。

像这样的大会,就叫做阿罗汉的大会,

这样的大会可以得到大果报,诸天都会欢喜的。

自己能以恭敬之心启请,亲自去行布施,

那么被布施的人和我都是清净,这种布施会得到大果报。

有智慧的人如此去布施,将会以净信而心得解脱,

没有罪业而快乐的世间,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优波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四八经注释:

1、邪盛:南传巴利本作「祭祀」;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六经则作「大祀」。

2、特牛:特,牡也。指公牛。

3、水牸:牸,雌也。此指水母牛。

4、马祀:以马为牺牲之外道修法。百论疏上之下曰:「为求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三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薮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又外道之邪法,杀马除去五脏,以七宝纳之,施于婆罗门,以祈福祉。见文殊问经,止观辅行十。

5、微细虫:此处指弱小动物而言。

6、「慧者如是施………智者往生彼」: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如是设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众乐,得生于胜处。」

一一四九、本经叙说清净的祭祀,布施予梵行良福田,乃能往生无罪世界如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详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随诵不同的诗偈说:

「不扰害群生,也不造成苦难,举行祭祀时很清净,

要如法随顺而行,摄护一切的梵行。

馨香所归的世界,超过一切凡鄙之处,

佛陀对于善的祭祀大会,也会称叹它。

要惠施敬供修养,随所应而举行祭祀大会,

以净信行平等布施,施予那些梵行的良福田。

他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布施于阿罗汉的福田。

像如此广大的布施,是诸天所称叹的。

能自行恭敬启请,亲自去供养,

由于平等收摄自己与他人的缘故,祭祀就会得到大果报。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就能以净信而心灵得到解脱,

在于没有罪业的世界里,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优波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O、本经叙说在家俗人可行四法而得现法安乐,更行四法可得后世安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在家俗人,应当践行几种法,才能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四种法,能使在家俗人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是那四种呢?就是具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

怎样叫做具足方便呢?就是说善男子能运用种种技术性职业以自求营生。比如种田、做生意、或参与政事,或以书疏、筹画等职业营生。对于各个技术性的职业,能精勤去修习,这样就叫具足方便。

怎样叫具足守护呢?就是说善男子所有的钱财谷物,都是自己努力所得,也是亲自工作,如法而得到的,能够极力去守护,不使国王、盗贼、水灾、火灾来劫夺漂没而失去,不会被不善守护的人弄丢,也不会让不知爱惜的人常来拿取,以及被其它各种灾患所破坏,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善于守护。

怎样叫具足善知识呢?就是如有善男子能不放荡、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亲近像这样的善友,他能善于安慰,能使还未生起的忧苦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忧苦就会使他开悟;未生起的喜乐能使它迅速生起,已生起喜乐善于护持不失,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善知识。

怎样叫具足正命呢?就是说善男子所有钱财都能量入为出,掌握很周到,不使钱财多入少出,或者多出少入。就如拿秤去秤物一样,缺少了给予增加,太多了就将它减少,直到平准才止。同样地,善男子称量财物,也是收入与支出平衡,不使收入多而支出少,或支出多而收入少。如果善男子没有钱财,却随便滥用,如此的生活,人们都会叫他为优昙钵果,没有种子,愚痴而贪欲,不能顾虑到未来。或有一种善男子,财物虽然丰多,但却不知食用,傍人都嘲笑他是愚痴人,就如饿死狗一样。所以,善男子的所有钱财都能自己衡量,使收入和支出平衡,这样就叫做具足正命。就像这样,婆罗门啊?成就这四法的话,就能使现世安适、现世快乐。」

婆罗门又问佛陀说:「世尊啊!在家的俗人需具有几种法,才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在家的俗人具有四法的话,就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是那四种法呢?就是要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

怎样叫具足信呢?就是说善男子对于如来能有信敬之心,建立信仰的根本,这不是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余同为有漏法的世人所能破坏,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信。

怎样叫具足戒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就叫做具足了戒。

怎样叫具足施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够远离悭吝垢秽之心,居于俗家,能行清净解脱的布施,常亲自施与,乐于修行舍施,以平等心行施,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施。

怎样叫具足慧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圣谛,也能如实知道集、灭、道等圣谛,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慧。如果善男子在家能够修行这四法的话,就能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

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要运用方法努力创建各种事业,对所积集的事业要善能守护,

要亲近有知识的善男子,以正当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也要具足净信与净戒,行作惠施而远离悭吝垢秽,

以智慧净除会生迷惑之法,以得到后世的安乐。

如果居住于俗家,能成就这八法,

那么根据审谛尊(指世尊)的说法,以及等正觉(佛陀)之所 知,

就可使现世得到安稳,现世得到喜乐,

后世也一样得到喜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郁阇迦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五O经注释:

1、「何等为守护具足……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八经此处作「云何名为守护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财,设有方计,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怨憎之处悉不得侵,不生恶子,是名守护。」

2、落度:犹落拓,指放浪不羁。

3、「何等为善知识具足……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云何名为近于善友?若族姓子近于善友,而此善友资性贤良,终不奸盗,亦不放逸饮酒醉乱,吐出实言,不为欺诳。与如此人共有亲友,未生忧恼能令不生,已生忧恼能使灭除;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是名善友。」

4、优昙钵果:其大如拳,味甘,无花而结实。或称三千年始一度开花,或值如来出世始开花,故经中常以之比喻如来出世之难遇。这里以此果的没有种子,来比喻没有钱财却随意花费的生活,必无以后继。

5、同法:世间人所说之法,皆为有漏法,不能导致解脱,种种相同,类类无别,故称同法。唯有佛法,清净究竟,能使人解脱,是不共法。

6、、审谛尊:与下句的「等正觉」,都是指佛陀而言。

一一五一、本经叙说憍慢婆罗门不敬父母、师长,后闻佛说法后,皈依佛陀并出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城住有一位名叫憍慢的婆罗门,他的父母种姓都很清净(指出身良好家庭),没有缺点可指说,七世相承,都很清净。他是婆罗门的老师,能通达各种言论,上万的诸论记典,他都能明了,也了解法的优劣,能分别解析一切字义,万事的久远本末因缘,他都能知道,可一句一句加以解说。容貌长得很端正,或因自恃出身,自恃族姓、自恃容色、自恃聪明、自恃财富而高傲,不知敬重父母、诸尊者、师长。他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听到后,他这样想着:我应当前往到那沙门瞿昙住处,如果他对我有所问说,我就跟他谈论;如果对我无所问说的话,我就静默地退还。

\

当时憍慢婆罗门就乘着白马车,有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持着金柄的伞盖,手拿着金瓶,前往谒见世尊。到了园门,才下车步行进去。

这时,世尊正被大众们围繞着说法,没有时间顾念到憍慢婆罗门。

当时,憍慢婆罗门便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并不顾念我,我且当回去。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憍慢婆罗门的心念,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憍慢啊!你既然来到了这里,不但未学善而增骄慢;

你原来是为真义而来的,就应使自己真义转增才对。」

当时,憍慢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念。于是就要向佛陀礼敬。

这时,世尊告诉憍慢婆罗门说:「不用!不用!不用向我行礼,只要你的心能净信就够了。」

当时,所有大众都各自高声唱说:「真是奇异!世尊啊!您具有大德大力。现在这位憍慢婆罗门是位依恃出身而骄慢、依恃族姓而骄慢、依恃容色而骄慢、依恃聪明而骄慢、依恃财富而骄慢的人,他不知敬重父母、诸尊者、师长,如今却在于沙门瞿昙之处,极为谦卑下气,竟要顶礼世尊之足。」

那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之前发声请大家肃静,然后唱诵诗偈说:

「对什么人不应生起骄慢?对什么人应起恭敬之心?

对什么人要好好地告慰他?对什么人应善供养他呢?」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答他说:

「对于父母及长兄、和尚(亲教师)并诸位师长,

以及一切所应尊重的人,都不可以生起骄慢之心。

应当要好好地恭敬他们,谦卑地向他们问讯,

尽心奉事他们,并且要设种种供养来供养他们。

对于内心已远离贪、瞋、痴三毒,尽除烦恼的阿罗汉,

有正智而得到完善解脱,制伏一切骄慢心的人,

对于这类贤圣之人,应当要合拿,稽首礼拜。」

当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就如佛世尊教化众生时之次第说法,讲说布施、持戒、生天的功德,以及对五蕴的爱、欲、味、患,烦恼的清净,和出离、远离等各种清净法。如此地广为解说,就如白净的衣服,没有那些黑色污秽,很快就会纳受染色一样。那位憍慢婆罗门立即于座上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得到了觉证。

当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于他说而得度,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

佛陀告诉憍慢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了。」

他就这样地出家了,独自在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而后证得阿罗汉果,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第一一五一经注释:

1、「容貌端正……不敬父母、诸尊、师长」: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九经此处作「容貌端正,才艺过人,难可俦匹,兼生豪族,又处富贵,自恃才力,生大憍慢。于父母所不生敬顺,及和上、阿阇梨、师长、亲属,斯不敬礼。」

一一五二、本经叙说有位长身婆罗门欲举行祭祀大会而系缚各种众生,他去向佛陀请教祭祀之法,佛陀乃为说杀生之罪,以及应供养根本、居家、福田之火,断除贪、瞋、痴三火。婆罗门闻法后,乃释放系缚众生,并皈依三宝。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长身的婆罗门,他筹备了如此的祭祀大会:以七百头公牛排列地系于柱子,还有其它公的、母的水牛,以及很多的小羊和各种小动物,全都被系缚着。同时备办了各种饮食,广行布施。各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而云集到祭祀大会的场所来。

当时,长身婆罗门听说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便这样想着:我现在举办祭祀大会,以七百头雄牛排列地系缚于柱子,……乃至那此弱小动物,也都被系缚着。因为举办祭祀大会的缘故,所以有种种外道纷从其它各国来到了大会的场所。我现在应该到沙门瞿昙处请问祭祀之法,不可使我在做祭祀大会的各项目中,有所欠缺。如此思考后,就乘坐着白马车,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着,执持着金柄的伞盖,拿着金澡瓶,就走出舍卫城,要到世尊住处,恭敬侍候。到了精舍门口,下车步行进入,走到佛前,彼此见面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想要举行祭祀大会,以七百头公牛排列系缚于柱子,……乃至那些弱小动物,也都被系缚着。因为举行祭祀大会的缘故,所以种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来到这祭祀大会的场所。我又听说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所以我今天特来请问瞿昙有关祭祀大会之法,各种物品项目,不要使我所举行的祭祀大会各种项目中有所短缺。」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或有一种祭祀大会,主人原想行施作福,然而却造作罪业,被三种刀剑所刻削,得到不善的果报。是那三种刀剑呢?就是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

怎样叫意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比如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这样想着:我举行祭祀大会,应当杀害那些少壮公牛,还有那些公水牛、母水牛,以及那些小羊和各种小动物。这样就叫做意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像这样的施主虽然想做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怎样叫口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这样教人说:我现在要举行祭祀大会,你们应当去杀害那些少壮公牛,……乃至杀害那些弱小动物,这样就叫做口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像这样的大会主虽然做了布施、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怎样叫身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亲自杀害那些公牛,……乃至杀害各种小动物,这样就叫做身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那位大会主虽然是想着要作种种的布施、种种的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做一位婆罗门应当勤于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是那三种呢?一是根本火,二是居家火,三是福田火。

什么是根本火,须要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根本火。为什么叫做根本呢?因为善男子是从他们而出生,他们就是父母,所以叫做根本。善男子由于注重根本的缘故,所以要随时恭敬,奉事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

什么是居家火,善男子应随时养育,使他们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仆使、佣客等人,随时供给所需,恭敬惠施,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居家火。为什么叫做家呢?就是善男子居住于家中,快乐时就和家人同乐,困苦时就和家人共困苦,有所行作时,家人也都会相顺从,所以就叫做家。所以善男子应随时供给家人,施与安乐给他们。

什么是福田火,善男子应随时恭敬,尊重供养,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奉事供养那些沙门、婆罗门中善能调伏贪、瞋、痴三毒的人。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们,已建立福田,崇向增进道法,有快乐的因缘,能得快乐果报,未来将会受生天上,这样就叫做福田火。为什么叫做田呢?因为他们是世间的福田,是应受供养的人,所以叫做田。像这样的人,善男子应随时恭敬,奉事供养他们,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根本火和居家火,以及所应供养的福田火,

对这些火应增益供养,使其充足而得到安稳的快乐。

没有罪业的快乐世间,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应以如法得到的钱财,或举行大会,供养所应供养的人,

由于供养所应供养之人的缘故,就能生天获得好名声。」

「然而,婆罗门啊!现今善男子应将先前所供养的三种火断除使息灭。是那三种呢?就是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为什么呢?因为贪欲火如果不断不灭的话,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使自己与他人都受到伤害,在现世里得到罪业,后世也会得到罪业,现世后世都会得到罪业,由于那贪火而生起内心的忧苦;瞋恚火、愚痴火也是如此。婆罗门啊!如果善男子积聚薪柴,奉事于火的话,应随时辛苦,随时燃烧根本、居家、福田之火;随时息灭贪欲、瞋恚、愚痴之火,因为那会使人受苦的缘故。」

当时,长身婆罗门闻法后静默不语。

那时,有位婆罗门子弟名郁多罗,坐于大会中。

长身婆罗门片刻静默思惟后,告诉郁多罗说:「你能前往祭祀大会的场所,把那些被系缚在柱子的公牛,以及其它被系缚住的众生,全部将它们释放走吗?放走时要告诉它们说:『长身婆罗门告诉你们:此后你们可随意自在,于山泽旷野中吃食连绵不尽的青草,喝饮着清净的流水,在四方吹来的凉风中,享受一切的快乐了。』」

郁多罗答说:「愿听从大师您的教语!」于是就去到那祭祀大会的场所,释放了那些众生,并且告诉它们说:「长身婆罗门有话告诉你们:『此后你们可随自己所乐意,在山泽旷野中饮水吃草,被四方的凉风吹抚,自己舒适过活。』」

那时,世尊知道郁多罗已知行办此事后,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就如世尊说法先后的规律,为他说戒、说施,以及生天功德,对五蕴的爱、欲、味、患,出离能得清净,烦恼的清净等法,将它开示显现出来,譬如鲜净的白毛布很容易受染色,长身婆罗们也像这样,即在于座席上彻见四圣谛,得到了证悟。

当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得度,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啊!我从今日起愿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为一位优婆塞,请您为我证知!也希望世尊和大众们能接受我饭食的供养!」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这时,长身婆罗门知道佛陀已接受邀请后,便向佛陀行礼,向右环绕世尊三圈后离去。长身婆罗门回到祭祀大会处,便准备各种供养应备的洁净美好食物,并布置好床座,再派人去邀请佛陀,告诉他说:「赴供的时间已到,愿圣者能知时宜!」

这时,世尊就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由大众围绕着,去到长身婆罗门举行大会之处,就坐在大众之前。

那时,长身婆罗门知道世尊已经坐定,便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等吃食后。澡漱洗钵完毕,他自己安置一张低矮的床座,在于大众之前,端坐听法。

当时,世尊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五二经注释:

1、事积薪火:积聚薪柴,事奉于火。薪火,即指前面所提供奉根本、居家、福田之火,以及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而言。

2、随时燃:应随时燃起之火,指根本、居家、福田之火而言。

3、随时灭火:应随时给予息灭之火,指贪欲火、瞋恚火、愚 痴火而言。

一一五三、本经叙说不善男子与善男子之差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僧迦罗,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要怎样辨认不善男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不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

婆罗门又问:「要怎样辨认善男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善男子也是譬如月亮一样。」

婆罗门问佛陀说:「为什么不善男子像月亮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譬如月亮转暗的情景,它的光明会消失,色泽也会消失,所系也会退失,日夜不断消减,乃至不能显现。同样地,有人曾于如来处,得到净信寂静之心,受持净戒,善于修学又多闻,能损己而布施他人,具有真实正见。如此于如来处修学净信、持戒、惠施、多闻、正见真实后,然而却又退失,对于所修学的持戒、多闻、惠施、正见等,全都忘失了,日夜不断消减,乃至于片刻间,把那一切都给忘失了。

其次,婆罗门啊!如果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不经常听闻正法,不能正确思惟,身行作恶行,口行作恶行,意行作恶行;由于这行恶因缘之故,身坏命终后,就会堕入恶道地狱之中。婆罗门啊!像这样的不善男子,就譬如那月亮一样。」

婆罗门问佛陀说:「为什么善男子也譬如月亮一样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譬如明月转为光净的情景,它的光明色泽会日夜不断增明,乃至到了满月,一切圆净。同样地,善男子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得到净信之心,……乃至正见真净而增明;也得到了戒的增长、施的增长、闻的增长、慧的增长,如此日夜不断地增长。又由于其余时间,也能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心能正确思惟,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之故,以此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得化生于天上。婆罗门啊!所以我说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

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譬如满月洁白无垢,遍行于虚空之中,

一切群星中,月光最为盛明一样。

净信也是这样,持戒、多闻又能舍离悭贪而布施的人,

在这悭贪的世间里,他的布施也是会特别明显。」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僧迦罗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五三经注释:

1、「光明亦失,色亦失,所系亦失」:失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月明亦减、色亦减,方亦减、见亦减」,两相对照,所系或指月之方圆面积而言。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见光渐减,圆满转亏」。

一一五四、本经叙说生闻婆罗门听人说佛曾说布施佛及僧伽,可得大果报,而布施他人即不然。以此问佛。佛告以此言谤佛,并为开示布施持戒者之福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生闻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我曾听人说瞿昙您这样说:『只应布施给我,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应布施给我弟子,不应布施给他人弟子;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怎样呢?瞿昙啊!讲这些话的人,说法真实吗?没有毁谤瞿昙您吗?是如您所说而说、如法而说、依照法的规则而说,不会被其余之人以同法来呵责您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那个人如此说法,是在毁谤我,并非如我所说而说、如法而说、依照法的规则而说,他人不会以同法来呵责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并未这样说:『应布施给我,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应布施给我弟子,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婆罗门啊!如果我有这样说的话,就会造成二种障碍,就是会障碍施主的布施,障碍受施者的利益。婆罗门啊!乃至是一位常人,他于洗涤碗盘等器具时,将残余的食物置于干净的地方,就能使那儿的众生得到利乐,我说这样子做,也会入于福德之门,何况是布施予人!婆罗门啊!然而我也曾说过:『布施给持戒的人所得到果报,不同于布施给犯戒的人。』」

生闻婆罗门告诉佛陀说:「是的,瞿昙啊!我也是这样说:『布施给持戒的人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犯戒的人能得到大果报。』」

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无论黑色或白色,无论赤色或其它颜色,

杂色及金色,纯黄色及鸽色的犁牛;

这些颜色的母牛,所生的小牛很漂亮的话,

长得强壮又有力气,调伏得宜,走路又快速,

只要它能搬运重物,也就不去问它原本所生的颜色了。

我们人也是如此,每个人各自随他所生之处,

有剎帝利、婆罗门、毗舍(商人)、首陀罗(农工),

以及旃陀罗(屠者、贱民)下贱之人,出生的身份都不相同。

然而只要他们能受持净戒,舍离重担烦恼,

纯一修习梵行,成为灭尽烦恼的阿罗汉,

在世间中善能了脱生死,那么布施给他们便可得大果报。

那些痴愚没有智慧的人,未曾听闻过正法,

如果布施给他们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因为他们不亲近善友的缘故。

如能习近善知识,以及如来和他的声闻弟子,

用清净心信仰善逝,就能由此信根而生起坚固的力量;

将来就能往生善道,或者受生于大姓之家,

最后终能圆满地进入涅槃,大仙(佛陀自称)我这样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生闻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五、本经叙说有一年老婆罗门为子娶妻后,舍家乞食,佛陀乃授他一偈,返家诵给儿子听,其子闻此偈后,内心悔悟,迎父回家,立为家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年老衰迈,拄着手杖拿着钵盂,挨家挨户地乞食。

当时,世尊问婆罗门说:「你现今已年老衰迈,为何还拄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乞食呢?」

婆罗门答佛陀说:「瞿昙啊!我家中所有的财物全部都已交付给我儿子了,也为儿子娶了媳妇,然后我就舍离了家庭,所以才如此地拄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乞食。」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能在我这儿受诵一首诗偈,然后回到你家中,唱诵给儿子听吗?」

婆罗门答佛陀说:「我能够受诵诗偈,瞿昙!」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生了儿子心里很欢喜,为儿子积聚很多财物,

也为他娶了妻子,然而自己却要舍离走出这个家。

这位居处于边远的田舍儿,辜负了父亲的恩情,

可说是人形罗剎心,将尊贵的老父弃舍不顾。

老马不能再使用时,就夺走他所吃食的 麦;

儿子少壮而父亲已老,却让老父挨家挨户去乞食。

弯曲的手杖才是最殊胜的倚靠,不是儿子为恩爱可依赖,

手杖能为我防范恶牛,在危险之地让我得到安稳,

能用来打退凶暴的狗,也能扶我于黑暗处行走,

避开深坑空井,以及草木棘刺等丛林,

由于凭借这手杖威力的缘故,使我能挺立而不堕落。」

当时,婆罗门从世尊处受诵这首诗偈后,就回到婆罗门大众中,要为儿子唱诵此偈。他先告诉大众说:「请大家听我说。」然后他就唱诵这首诗偈,就如前面所详述的一样。他的儿子听后,非常惭愧惶恐,就抱着他的父亲,迎回家中,帮他抹身洗澡,给他穿上洁净的青衣,拥立他为家中之主。

这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我现在能恢复这么殊胜的族姓,这是沙门瞿昙的恩惠。我婆罗门教经典这样说:「是师父的话,就要以师父之礼来供养他;是和尚的话,就要以和尚之礼来供养他。」我现在所得到的,都是沙门瞿昙之力所致,他就是我的师父了,我现在应当拿上妙的好衣去供奉瞿昙。

当时,婆罗门就拿着上妙衣服,到世尊住处,于世尊面前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能回家居住,都是瞿昙您的威力所致。我婆罗门教经典记载着说:『是师父的话,就要以师父之礼来供养他;是和尚的话,就要以和尚之礼来供养他。』今天瞿昙您就是我的老师了,希望您愿意接受我这件衣服的供养,也是哀悯我的缘故!」

世尊便接受了这件衣服的供养,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那时,世尊又为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五五经注释:

1、边鄙:偏僻荒远之处。

2、罗剎: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剎娑,女的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一一五六、本经叙说比丘与乞食者之不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

当时,有一位年老衰迈的婆罗门,执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在乞食。那位婆罗门遥见世尊,他这样想着:沙门瞿昙执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乞食,我也是执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乞食,我和瞿昙应该同是比丘了。

当时,世尊唱诵诗偈答说:

「所谓比丘,并非只是向人乞食之意;

如果是受持在家之法,这样怎能叫比丘呢?

对于功德与过恶,都能舍离而修习正行;

他的心能达到无所畏惧的境界,这样才能叫比丘。」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七、本经叙说耕田婆罗门认为世尊亦应下田耕种以获取饮食的供给,佛陀则告以耕种心田的方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一那罗聚落,就住在一那罗的林中。

那时,世尊穿著法衣,拿着钵盂,要进入一那罗聚落中乞食,可是他这样想着:今天时间仍太早,现在我暂且去到那位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炊作饮食之处。

当时,那位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有五百具犁用来耕田,他正为此准备饮食。这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便告诉世尊说:「瞿昙啊!我如今都是耕田下种,以获取饮食的,沙门瞿昙您也应耕田下种,来获取饮食。」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也都是耕田下种,而获取饮食的。」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我都不曾看见沙门瞿昙您有犁具、或牛轭、或鞅、或縻、或镵、或鞭,然而您现在却说:『我也都是耕田下种,而获取饮食的。』」

这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就又唱诵诗偈说:

「自己说是耕田的人,然而却不曾见他耕种;

请您为我解说耕田之事,让我知道耕田之法。」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答说:

「以信心为种子,苦行为适时之雨,

智慧为犁轭,惭愧心做为车辕,

以正念守护自己,这样就是善于驾御的人。

要善能包藏(保护)身口之业,就如饮食处宜内藏一样,

以真实为真坐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

精进而不荒癈,安稳而速进,

勇往直前不退转,一直到达无忧之处。

像这样耕田的话,就能得到甘露果;

像这样耕田的话,就不会再受未来的生死果报了。」

当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称叹佛陀说:「您真是善能耕田!瞿昙!您真是极善能耕田!瞿昙!」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世尊唱诵诗偈后,信心转增,就把满钵香美的饮食用来供奉世尊。但是世尊并不接受,那是因为他已说偈之后才得供的缘故,于是就又唱诵诗偈说:

「不可因为说法的缘故,而接受他人之供食来吃食;

可是为了利益于他,所以我说法但不接受供食。」

世尊又如此为他广说法要,就如前面经文为火与婆罗门所广说的一样(见第一一四O经)。

这时,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问佛陀说:「瞿昙啊!现在我应把这些饮食放置于何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不曾看见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中,有能吃食这些饮食后而身体得安适的。婆罗门啊!你可将这些饮食拿到无虫的水中,或者少生草的地方去。」

当时,婆罗门就把这些饮食拿到无虫的水中,只见水中立即冒烟而滚沸,发出啾啾的声音来,就好象把炙热的铁丸投入于冷水中,即啾啾作声一样。同样地,把那些饮食投入于无虫的水中,也是立即冒烟而滚沸,发出啾啾的声音来。

那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瞿昙真是很奇特!具有大德大力,竟然能使饮食做如此的神变。

当时,那位婆罗门看见饮食有如此的瑞应后,信心转增,问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了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的身份了。」他便在出家后,独自于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得证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第一一五七经注释:

1、轭:置于牛项上的弯木,用来拖车或拖犁之担具。

2、鞅:套在牛颈上的皮带。

3、縻:牵引牛之绳,即牛缰、牛靷。

4、镵:掘土的器具。

5、「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原无此二句,今据宋、元、明本加上。

一一五八、本经叙说净天尊者乞食至本家,其母于中堂持食祀火,不知尊者来,毗沙门天王乃下来说偈晓喻其母,后尊者亦为其母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里。

那时,有位名叫净天的尊者,在鞞提诃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弥絺罗城的庵罗园中。当时,净天尊者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弥絺罗城中乞食。他次第乞食,走到了自己原来的住家前。那时,净天尊者的年老母亲正在中堂捧持食物祭祀火神,祈求能生到梵天,所以并不知道净天尊者在门外站立。

那时,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极为敬信净天尊者。就于此时,毗沙门天王被诸夜叉前导后从着,乘虚空而行,看见净天尊者就在门外站立着。又看见他的母亲手里捧持着饮食,正在中堂上供养祀火,以致没有发现他的儿子在门外站立着。看见此景后,就从空中降下,到净天母亲前,唱诵诗偈说:

「你这位婆罗门女啊!梵天是极为辽远的,

为了求生到那里,所以你在这里祭祀着火,

这并不是往生梵天之道,为什么空自于此祭祀着呢?

你这位婆罗门女啊!你的出家儿子净天就站立于门外,

他的烦恼垢秽已永断无余,可说是梵天中的梵天了,

他空寂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也没有蓄养妻子,

现在为乞食而走到本家来,他是你所应供养的人。

净天善能修身,是人天的好福田,

已远离一切的恶业,不会被垢染所染污,

他的福德与梵天齐等,而现形于人间居住。

他不执着于一切法,好象那已调御纯熟的龙象一样,

这位比丘能安住正念,他的心灵已得到了完善的解脱,

你应以第一执持之饮食供奉给他,因为这是最上的福田。

应以正信之心,及时快速地布施与他,

也应预先建立好依止的洲渚,使未来得到安乐。

你来看看这位牟尼(寂静者、成道者),他已渡过苦海的横流,

所以你应当以净信之心,及时快速地布施与他,

也应预先建立好洲渚,使未来得到安乐。

我是毗沙门天王,启发婆罗门女正念,使你舍弃祀火。」

当时,净天尊者就为他的母亲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便行离去。

第一一五八经注释:

1、鞞提诃:巴利本作「舍卫城」。鞞提诃,跋祇国八部族之一,首府为弥絺罗。

2、是则天中天:意即梵天中最殊胜的人。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六经作「梵天中梵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以达胜天境」,即到达于梵天以上之圣境。

3、「萧然无所有,独一不兼资」:别译杂阿含经作「都无有取着,亦无所养育」。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已无所有处,无养之比丘」。「无养之比丘」注云:谓无有妻子。

4、如彼淳熟龙:别译杂阿含经作「如龙象善调」,龙象,即高大雄壮之象。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如调顺象行」。

5、应奉以初揣:揣,音ㄊㄨㄢˊ,持执之意。全句意谓应以第一执持之食物供奉他。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令彼以得汝,第一之供养」。

一一五九、本经解说「佛陀」之意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于佛前问讯,彼此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所谓佛陀,到底怎样叫做佛陀呢?这是父母所制定的名字呢?还是婆罗门所制定的名字呢?」这时,婆罗门又唱诵诗偈问说:

「佛陀乃是超渡世间者的胜名。

这是父母所制定,名叫做佛陀的吗?」

当时,世尊也唱诵诗偈答说:

「佛陀能彻见过去世,并且彻见未来世,

也能彻见现在世,一切现象的生起与息灭。

他具足明智了知诸法,所应修习的都已修习,

所应断除的也都已断除,所以才叫做佛陀。

他经历多劫的寻求观察,发现一切都是纯苦,连暂时的快乐也没有,

凡是生起的全都会磨灭,所以他能修习远离以息止尘垢,

拔除一切烦恼利刺的根本,得到平等的觉悟,所以叫做佛陀。」

佛陀唱诵诗偈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五九经注释:

1、明智所了知: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十七经作「明达了诸法」。

2、历劫求选择:别译杂阿含经作「无量劫观察」。

3、拔诸使刺本:别译杂阿含经作「拔毒箭烦恼」。使,为烦恼之别名。

一一六O、本经叙说一婆罗门见世尊相好庄严,疑为天人,释尊答言其非天人,并为说觉者之境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有从迦帝聚落和堕鸠罗聚落二村的中间,就在一棵树下打坐,进入白昼的禅定中。

当时有位豆磨种姓的婆罗门也顺着那条路而行,循着佛陀之后而来。他看见了佛陀的脚迹,具足千辐轮之妙相,印文非常明显,轮辐齐整,轮框浑圆,众好都满足。看见后,他这样想着:我从未曾看见人世间有像这样的足迹,我现在应当随着这足迹去寻找这个人。于是他就循着脚迹来到佛陀之处,看见世尊正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昼的禅定中,他那庄严的容貌,乃超绝于世间,诸根都很澄静,心灵寂定,是至高无上的调伏,成就止观之法,全身光相巍巍,犹如一座金山。看见后,就问世尊说:「请问您是天人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不是天人。」

「那么您是龙,或者是夜叉(捷疾鬼神)、干闼婆(嗅香鬼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伽(大蟒神)等天龙八部众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也不是龙……乃至天龙八部众等。」

婆罗门又问佛陀说:「您说自己并非天人、龙……乃至是非人、或不是非人,那么您是什么呢?」

当时,世尊唱诵诗偈答说:

「天、龙、干闼婆,紧那罗和夜叉,

不善的阿修罗,以及众摩睺罗伽,

人与非人等,都是由诸烦恼而受生。

像如此烦恼有漏之事,这一切我都已舍离,

已将它破除,已将它磨灭,就如芬陀利(白莲花)一样,

它虽生长于污水中,然而却未曾被污水所染着;

我虽然出生于世间,却不会被世间所染着。

我历经多劫常做观察,世间一切都是纯苦而没有暂时的快乐,

因为一切世间法,全都是会生灭变易的缘故。

我已远离垢秽,不会倾动,也已拔除各种烦恼剑刺,

彻底脱离生死的边际,所以名叫做佛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豆摩种姓的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原路回去。

第一一六O经注释:

1、千辐轮相: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即佛足下纹样分明之千辐轮宝妙相。

2、齐辐圆辋:辐,车轮中连接轴和轮的直木。齐辐,即轮辐齐整。辋,车轮的外框。圆辋,言轮框浑圆也。

3、人非人:歌神紧那罗别名,又为天龙八部众之总称,以彼等本非人,而诣佛所皆现人体也。此指八部众而言。

4、一切有为行:即一切世间法,又作诸行。

一一六一、本经叙说事火婆罗门骂佛陀为「领群特」,佛陀乃为他解说领群特及领群特之法。事火婆罗门闻法后悔悟,乃皈依佛出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里乞食。他次第乞食,来到了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家前。

当时,这位婆罗门手拿着木勺子,正在装盛各种饮食,准备供养祭祀火神,他站于门边,遥见佛陀走来。看见后,就告诉佛陀说:「停住!停住!领群特(贱民)!你千万不可靠近我的家门!」

佛陀问婆罗门说:「你知道什么是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吗?」

婆罗门答说:「我不知道领群特,也不知领群特之法。沙门瞿昙你知道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吗?」

佛陀说:「我善能知道这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

这时,婆罗门就暂停祀火的准备,很快地铺好床座,请佛陀坐下,并且说着:「瞿昙啊!请您为我讲说领群特,以及领群特之法。」

佛陀便就座为他唱诵诗偈说:

「常起瞋恚心怀恨他人,隐藏一切的罪过恶业,

犯戒又起恶见,虚伪而不真实,

像这样的人,应知就是领群特。

凶暴贪欲而吝啬,恶欲悭贪而谄伪,

心里无惭无愧,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无论胎生或卵生的生物,一切都将它杀害,

没有慈悯之心,这样就是领群特。

如果是杀害、捆绑、捶打聚落及城邑之人,

凶残无道而苛责于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无论住止及行路时,都是做为众人的领导,

然而他却苦逼群下们,以恐吓的手段相胁迫,

夺取利益以供己,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无论是聚落或空地上,有主或无主的物品,

都将它掠夺为己有,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自己鄙弃了妻子,又不去娼馆,

而去侵犯他人所爱的妻子,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无论内外诸亲属,或者同心扶助的善知识们,

侵夺他们所爱的妻子,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说不实的话去欺骗人,诈取没有凭证的财物,

他人索讨时却不愿归还,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无论是为自己或为了他人,需举债或给与钱财时,

或者是顺着他人的话语,以不实的妄语为他作伪证,

像如此说话不实的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行作罪恶不善之业,却希望不会被人知道,

自己把罪恶隐讳覆藏起来,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如果有人向他请教有益之事,他却教唆无益之事,

如此颠倒欺骗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自己实际空无所有,然而却轻毁有智慧的人,

如此愚痴行为是为了己利的缘故,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贡高我慢称赞自己,而毁坏他人,

这种极为卑鄙傲慢的行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自己造作许多的罪过恶业,却将此罪过移祸诬赖他人,

如此打妄语毁谤清白的人,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以前曾受他人的利养,他人若来拜见时,

却对他没有恭敬回报之心,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沙门或婆罗门,如法来乞食时,

却对他谩骂呵责而不供养他,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如果父母已年老,少壮之力气已消失,

却不愿勤加奉养,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对父母、尊长,以及兄弟、亲属说不实语,

自己实非阿罗汉,却自己伪显阿罗汉之果德,

这种人是世间的大贼,应知这就是领群特。

初出生即在上级种姓家,学习婆罗门的圣典,

然而在这中间,却习行各种恶业,

不会因为生于殊胜种姓家的缘故,就能遮止别人的毁谤及堕于恶道中,

在现世中将会受到别人的呵责,后世也会堕于恶道。

虽然生在旃陀罗家,但世人却尊称他为须陀夷,

他的名誉遍满天下,是旃陀罗所没有的事。

他却被婆罗门及剎帝利等大姓所供养,

他已乘上了清净的天道,安住于平等正直的行持中。

不会因为所生之处卑贱,而障碍他不能生于梵天,

在现世中得到了好名誉,后世也会转生到善趣里。

这二种众生造业果报的事,你们应当知道,就如我所明白显示的,

不是因为他生处卑贱的缘故,所以叫做领群特,

也不是因为他生处高贵的缘故所以叫做婆罗门。

是因为造作了恶业,所以叫做领群特;造作了善业,所以叫做婆罗门。」

婆罗门听后禀告佛陀说:

「是的,大精进!是的,大牟尼!就如您所说,

不是因为生于卑贱家的缘故,所以就叫做领群特,

也不是因为生于豪姓家的缘故,所以就叫做婆罗门;

是由于造恶业,所以叫做领群特;由于造善业,所以叫做婆罗门。」

当时,事火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诗偈后,转增信心,以满钵的美好食物要供奉世尊。然而世尊并不接受,因为他已唱诵诗偈说法,婆罗门才供奉的缘故。接着佛陀所唱偈颂就如前面经文(见第一一五七经)所说一样。

这时,事火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看见食物神变的瑞应后,更是增长他的信心,就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了。」于是他便即出家,独自于静处思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见第一一五七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当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证得阿罗汉果,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自己觉受喜乐后,便唱诵诗偈说:

「修习邪道要求得清净处,而供养祭拜火神,

如此不认识真正清净之道,就好象一个失明的人一样。

我如今已得到了安乐,出家受具足戒,

获得了阿罗汉的三明,佛陀所教导的我都已作讫。

我先前实在难以算是一位婆罗门,如今我才是一位真正有净 行的婆罗门,

我已沐浴而远离尘垢,度越诸天而登于彼岸。」

第一一六一经注释:

1、领群特:原指领群的大牛,释尊教化众生,如领群的大牛一样,故谓之领群特,在婆罗门口中,意谓着种族的卑劣,即贱民之意。别译杂阿含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快诵网